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只要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人们就能够取得收益的最大化。那么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对人类未来的需求和供给的预测会不会越来越准确?新的计划经济时代会不会到来?其实,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怎么应对变化的问题。
资源配置|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这就是计划经济面临的三个根本障碍。而这三个根本障碍,到底有没有办法克服呢?
每当我们说起知识,就会很自然地望文生义,认为知识当然就是课本里的科学知识。但这其实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对于经济体系而言,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商品的局部信息。哈耶克把这些局部信息称作“知识”。由于这些知识永远分散在不同人的大脑里,不可能集中,所以如何把这些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从而对时刻不停的变化做出反应,才是人类社会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一个人想要买最便宜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寻找最便宜的苹果时,他的寻找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一个人想要卖最贵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想要把自己的苹果以最高价卖出去时,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苹果的价格下跌了。
这三位经济学家,一位是199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他说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当然应该鼓励。第二位经济学家是2002年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他说发国难财是好事。第三位经济学家是大家熟悉的1976年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
但是哈耶克却力排众议,开门见山就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他说边际平衡是小问题,经济体系要解决的是应付变化的问题。
思考题
倒过来,你再想想,到底有什么样的商品,它确实是应该由政府进行价格指导的?
人类的雄心:预测未来,推知过去
第034讲 换个角度看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
科斯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曾经在政府机关里短暂工作过,很多人都以为政府官员多多少少都要统计数据,事实上他们办公室那个电话从来就没响过,从来就没人报过数据。
我的回答是:供给永远是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在起调节的作用。价格不是摆设,不是请客吃饭。
每个人对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个人估值。我喜欢苹果多于橘子,喜欢橘子多于香蕉,你可能刚好反过来。一旦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问题就来了:到底是苹果重要还是香蕉重要?需要用一把什么样的尺子来衡量呢?
当时很多居民都迫切需要发电机,这个人到达之后,就将发电机以双倍价格出售。但就在这时,警察出现了。警察认为,此人违反了当地所谓的反价格欺诈条例,在牟取暴利,就把他抓了起来,那19台发电机也被没收了。这人在监狱里待了4天后被放了出来,而那19台发电机,还被扣押在政府的仓库里。
第二个例子。我在沙漠里快要渴死了,这时有人跟我说:“我这儿有一瓶水,1万元卖给你,你要不要?”我说:“好啊!但是1万元我身上没有,等我回到家,再给你1万元吧。”那个人也答应了,我喝了这瓶水,保住了性命。结果回到家,我没有给这个人1万元钱,因为我觉得1万元一瓶水太贵了,这不是乘人之危吗?我拒绝付款。那个人于是控告我说:“你违约了。”
价格只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
过去我们打仗,是单目标行为,比如要把某个山头攻下来,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把那个山头攻下来,这容易。但是到了发展经济的阶段,我们说要把经济发展起来,发展什么呢?是做面包还是做黄油、做大炮呢?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劲儿往哪儿使。
这讲我们要解释一个离经叛道的观点,那就是我们应该赞美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
让人认错是很难的事情。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认错,让他们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从而更好地配置资源呢?这个问题也很棘手。
这样http://www.99lib.net的质问,真是掷地有声,让人不敢回答。
(4)我们前面提到收集信息困难时说,人们没兴趣告诉他人关于稀缺的信息,人们有时候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藏着掖着,不告诉别人。但是价格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人们愿意购买某件商品,购买行为本身,就把人们的真实需求公之于众了。
这个例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忘记价格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很容易以为价格只是个摆设,可以随意操控。他们喜欢这个价格的时候,就支持市场经济;他们不喜欢那个价格的时候,就要政府管一管。他们忘记了,价格只是一个信使,它只是在如实地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枪毙信使,并不能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控制温度计,是调节不了温度的。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这是计划经济遇到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横向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效用,也不知道怎么才能确定社会的总目标。
第五,数据永远保存在不同的人那里,永远无法集中在一起,要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非常困难。
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发国难财不对,但是如果不能发财,我们怎么能让别人跑1000多公里路,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那么多发电机,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呢?在风平浪静时,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接受,一旦有了具体的事例,价格的作用就被忽视了。
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又跑到街上问大家:“发国难财对不对?”所有人都告诉他:“发国难财是不对的,我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张三家的老大,一定比张三家的老二要大。李四家的老大,也一定比李四家的老二要大。但不能因此就说,张三、李四家的老大,因为是老大,就一定比王麻子家的老二要大。很可能王麻子家的老二,年纪要远远大于张三家的老大和李四家的老大。
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过去,美国政府也一直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动,政府和高校的科学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政府提供资助,科学家搞发明创造,最后去申请专利,就算交差了。
人们对价格的作用,往往是爱恨交织的。人们喜欢价格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的作用,但对于价格能够分配财富的作用则总是有所保留。
大家都批评发国难财的行为。但我们想想,国难是那个发国难财的人造成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借机发财的人,其实就只是给别人多提供了一个选择罢了。发国难财的人可能确实利用了别人,但是这种利用,对另一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我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要真正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并不是容易的。
计划经济的第二个问题,是数据不可得。前面我们说过,在自然界,我们只要有大数据,就能够预测。但是到了人类社会,情况就复杂了。
如果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判?
一个是拦路抢劫,一个是乘人之危发财,二者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在第一个案子里,一个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是强盗制造出来的;而在第二个例子里,口渴的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来的。提供水的人,只不过给别人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而已。
哈耶克指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价格体系能够轻松越过计划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能够巧妙地把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每个人的判断和行动做出奖惩,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应变问题。
我们看价格的三个作用: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指导分配。这三个作用中,第三个作用最重要。如果有钱的人不享受任何优先待遇,那么他们就不会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那整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个人和企业的高度计划,与整个社会的无计划,这两种现象是可以并存的。因为个人有明确的目标,他知道自己的效用所http://www.99lib•net在,他就会追求自己的目标;一个企业,要协调不同的资源,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朝着那个目标努力。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的目标都不一样,整个社会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思考题
供给不自由,价格是否还有意义?
第四,很重要的一点,人会对预测本身做出新的反应。一个陨石飞过来,地球不会做出反应,但人会做出反应。预测什么会流行,就会倒过来影响流行。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价格的三个作用:(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许多人都能够接受价格的前两个作用,但对第三个作用——有钱的人先得多得,没钱的人迟得少得——则有不同的看法。有钱人优先,这一点不太容易让人接受。
而现实生活中,永远是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案例发生在先。每一宗交易,都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没有了它就不会有汇总的数字。价格是每一个人发自他们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的一个结果。
(2)价格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时,是用最经济的方式传递的。例如,很多人要在冬天为自己家的小狗买个小木屋当狗窝,这时市场反映出来的,是小木屋的价格上涨,只有这么一个简单的信息。别人不知道我们多爱自己的小狗,我们家的小狗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些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但只要价格上涨,人们就知道这个商品是稀缺的。价格传递关于稀缺信息的方式是言简意赅、非常节约的。
第032讲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的作用
第033讲 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边际平衡说的是,我们手上的钱有限,每一元钱应该花在给我们带来收益最大的那件商品上。钱一点点花出去,最后我们在每一种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就是平衡的。这样,我们手上有限的钱,买到的商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就能够达到最大化。这就是边际平衡的概念。
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
我们可以把哈耶克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看作是前面我们所介绍的《我,铅笔的故事》的学术版。这篇文章揭示了人类通过价格体系来运用分散的知识、进行大规模合作的独特机制。今天要回答“人工智能是否可以预测未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等问题,也还得重读这篇论文。
(3)价格所传递的关于稀缺的信息,只会传到相关的人那里。不相关的人,他不会收到这个信息。不买小木屋的人,他不知道价格上涨,只有那些使用小木屋的人,才会收到相关的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上一讲所讨论的人际效用不可比较的问题,就可以通过价格解决。通过价格,人们就能够找到一把共同的尺子。因为每当出价,人们就知道这个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获得商品。这时候,价格就是一个可观察、可统计、可加总的数据。
100年前在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大辩论。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德语地区开始,30年代、40年代扩展到英语地区,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没有结束。这场大辩论,我们一般称为“关于经济计算的辩论”,或“经济是不是可以计划的辩论”。
重温边际平衡的概念
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曾经在著名的《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过一篇名叫《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1945)的文章。
这就是一个新的分饼游戏。一九-九-藏-书-网旦有了这个分饼游戏,科学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科学家搞科研的方向也不一样了。《拜杜法案》带来了今天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乘人之危发财有别于拦路抢劫
鉴于此,美国在1980年颁布了著名的《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政府过去资助的所有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但科学家或者科研机构可以拥有其商业开发权,开发收益归科学家或科研机构所有。
还有一个无形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例子,是关于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的。美国科技蓬勃发展,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有它的制度根源。
这是一个有形的土地的例子,如何分饼决定了这块地能长出多少粮食来。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我们都以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员会努力地去收集数据。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官员本身也有很强的惰性。
哈耶克解释道: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让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第一个例子。一天我下班回家,经过一个黑暗的拐角,忽然冲出一个人,手里拿着刀问:“要钱还是要命?”我当然会说:“要命。”他说:“行啊,给我1万元!”我对他说:“1万元我身上没有,我家就在附近,你跟我去取吧。”强盗答应了。结果,到了人多的地方我就跑掉了。这时强盗追上来说:“你违约了。”
第一,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排序。
这位老师的观点对吗?当然不对。他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想想看,如果没有每一宗具体的交易,没有每一个马克杯的成交价,怎么可能算出平均价?平均价只是一个汇总的数字,只是一个事后总结的数字。
最后,价格体系也能妥善解决奖惩的问题。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奖励和惩罚人们对未来做出的预测呢?价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和惩罚。任何人只要做错了决定,他不需要写检讨书,也不需要公开认错,价格已经惩罚他了;任何人只要做对了决定,我们也不用给他发奖状,不用表扬他,价格已经给他恰如其分的奖励了。
在这篇文章里,哈耶克首先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我们前面讲过边际的概念,也讲过边际平衡的概念。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比如多花一元钱多带来的收益。
这就是哈耶克所说的知识。不是科学知识的知识,而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样商品的具体信息。如果人们阻止别人发国难财,阻止别人用高价出售紧缺商品的话,那这些人就不会以实际行动利用这些知识了。阻止发国难财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了遭受灾害的人的选择。
思考题
请再做一下减法,在价格的这三个作用里面,你认为哪一个作用是最重要的?
计划经济: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碍
生活中乘人之危来利用他人的现实,其实很多。比如,医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生病吗?老师不就利用了学生无知吗?但是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帮助的。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关心的,往往是如何平衡边际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才能让我们每项活动的边际成本,跟它的边际收益相等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那么个人的总收益就能够达到最大。
他们一对一对地协商交易。通过不同的配对,不同的讨价还价过程,最后所有的马克杯都卖出去了。每个马克杯都有一个成交价。同学们把这个成交价写到黑板上。接着,就能够算出马克杯的平均价格。而且我们能看出,每一宗具体的交易,其成交价都是围绕着这个平均价上下波动的。
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造成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老师说,马克杯
藏书网明明有一个平均价,如果有人——老师或者政府——提前宣布了马克杯的平均价,所有的人都根据这个平均价进行交易,不就省去了讨价还价的麻烦,避免了价格波动的困扰吗?
有些朋友会说:“你怎么老是建议涨价?涨价不是治本,只是治标而已,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增加供给。”
第三,人们会误导,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比如,我们要做一个人口普查,这个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人们对普查目的的理解。如果人们认为普查的目的是要惩罚那些超生家庭,那么统计出来的人口数据就会偏低;但如果认为普查的目的是要给每户人家分宅基地,那么人口数据就会偏高。统计的结果是随着人们的预期而变化的,这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条“测不准原理”。
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先举两个例子,看看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区别:
40年前的农村土地改革,实际上就是对农民说,你只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收成,剩下的都归你。一旦剩下的都归农民,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因此过去同样一块土地,甚至不能把人养活,更不能把人养好,但今天,不仅能把人养好,还能养得非常好,甚至还能腾出一大片的土地,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
如果这个世界每天都像太阳系一样周而复始,人口是不变的,需求是不变的,每年都消耗100万条蓝色的西装、100万件黑色的西装、100万条白色的裙子,那么我们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找到最佳答案。实施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最终都是无关紧要的。
这场辩论分正方和反方。正方认为经济是可以计划的,哪怕暂时做不到,将来也一定能够做到。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交差以后,科学家又去申请下一笔政府资助,又去搞新的发明创造,然后又是一个新的循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量的科学发明躺在专利局里,没有转化为商用和民用。
其次,关于数据不可得的问题,价格也能解决。
对同一种物品,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偏好。例如,我们都需要木材:你需要木材,给你心爱的小狗盖个小木屋;他需要木材,给他的儿子做一套积木;我需要木材,用来取暖。我们三个人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但是横向做比较时,谁的需求更重要呢?我们没办法判断,也没办法权衡和协调。
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个节目报道了这个事件。节目的主持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想要发国难财的人能帮助居民,还是把发电机扣押在政府仓库里的警察能帮助居民?是谁对居民造成了伤害?当他采访那些居民时,居民都说,“我们要的是发电机,我们要电,我们要食物”。
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饼”,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自从人类掌握并开始运用牛顿定律以来,就越来越相信,只要人们掌握了数据,掌握了规律,就会对自然界有更强的掌控能力。而人和自然界一样,都会产生许多数据,都依照一定的规律行事,只要人类对经济运行的规律掌握得足够充分,计算能力也足够强大,我们就可以对经济做出预测,甚至控制经济。因此很多人成了计划经济的支持者。“二战”之后,全世界有一半的国家,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计划经济之下。
反方之所以认为经济不可预测,理由在于他们认为,在预测经济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的障碍。
紧接着,主持人又跑去采访了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问他们发国难财到底对不对。
根本障碍之一,是人际效用不可比较。这个问题不容易理解,好多人,甚至是一些经济学家也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
同样的道理,世界上有10位富人和1位穷人,我们问了10位富人,他们都说苹果比红薯好吃,但是能不能因此就说苹果比红薯重要呢?不能。因为对于那位穷人来说,红薯可能要比苹果重要得多,因为他需要用红薯解决温饱问题。可见个人的偏好,是不能做横向比较的。也就是说,人际效用不可比较。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既要把饼做大,也要九九藏书把饼分匀。”但实际上,由于人总是会对未来产生预期的,而对未来的预期又会影响当下的行为,因而如何分饼,往往会反过来决定饼能做多大。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从而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但是我们要反过来想想,如果有钱的人不比穷人享受更多的优先待遇,没有任何的特权,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努力成为有钱人呢?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任何优先,那就不会有人努力成为有钱人,奋发和创新的人就会逐渐绝迹。
有人会说,能不能排个序,根据这个排序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加总,就能看出社会上谁更需要什么了。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对不同物品个人偏好的相对高低,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计算出每一种物品效用的绝对高低。
第031讲 经济计算问题
与变化相关的知识,从来没有被集中过。每当发生变化,总是有个别的人,在某个局部感受到了变化。而这些关于变化的知识,是永远没办法集中在一个人的大脑里的。
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个根本的区别是:自然界是循环往复的,而人类社会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冲击。哈耶克说,如果人类社会仅仅是要解决边际平衡问题的话,那实施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计划经济也可以,市场经济也可以。因为我们可以从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应该如何计划未来的生产。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奖惩问题,人们就不能及时修正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并做出调整。
第二,即便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排序,也不一定愿意告诉别人。
再有,价格还能够指导生产,指导人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选择适当的那一种。生产同样的东西,有好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到底应该选哪一种,价格能够告诉我们。
富人如果不能优先享受,人们就不会对价格做出反应
几年前,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灾难造成了密西西比河附近大规模断电。电视台播出这个消息后,有个人就想借这个机会赚点钱。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19台发电机,又租了一辆大卡车,开了1000多公里的路程,从肯塔基开到了密西西比。
数据不可得
计划经济遇到的第三个根本困难,是奖惩很难恰如其分。人总是会犯错,更何况是预测未来。谁来对正确的预测做出奖励、对错误的预测做出惩罚呢?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
这篇文章有多重要?2011年《美国经济评论》庆祝创刊100周年,请了世界上顶级的经济学家,在这本发表了无数文章的期刊里挑选出最经典的20篇论文,而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之一。
人际效用不可比较
反方则认为,人类社会跟自然界有许多根本的不同,人类社会是不可预测的。持有反方意见的学者不仅仅有经济学家,还包括大量的哲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其中知名的经济学家就包括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哈耶克(F. A. Hayek)、拉赫曼(Ludwig Lachmann)、柯兹纳(Israel Kirzner)等。他们主要生活在德国和奥地利等讲德语的地区,从1920年前后开始,他们就经常聚会,互相交流,互相评论对方的著作,共同形成了一场运动。他们指出了为什么人类社会或者经济发展是不可预测的。
有钱人可以先打到车,有钱人可以先做心脏搭桥手术,有钱人可以优先登机,有钱人可以上好的学校,有钱人可以先买房子、买大的房子、买好地段的房子。这时候,有人会问:穷人该怎么办?
我读研究生时,有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我们可以在一个课堂里,把同学分成两半,给其中一半同学每人一个马克杯,而另外一半同学则没有。后者需要从前者那里购买马克杯。
(1)价格传递了关于稀缺的信息和数据,什么东西缺了,那件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