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迈尔斯说的最后几个字,突然停下脚步。
兄弟,你暴露了!摊牌吧,别装了,就是你了!
到目前为止执业的心理学家了解,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地。”玛乔莉交叉双腿、 靠在沙发上,“令我震惊的是,精于犯罪的人总是那样沉着、冷静。因为,你看,这样的事发生了。发生了这些可怕的事,而我们不知道怎么回事、谁干的、什么原因。现在威尔伯死了。威尔伯从不伤害人,法兰克·戴尔、安德森家的孩子、马库斯舅父也从不伤害人 。我几乎乱了方寸,尤其当他们开始对我掷石头,天知道还有什么事会发生在我身上。譬如私刑、火烧什么的。帮助我,请帮助我!
倒是去找你未婚夫求助啊?之前收了你那么多钱,也该还点利息吧?大老爷们,就看着自己马子都想服毒自杀了却啥都不做,不像话吧?!这可是仙女姐姐你亲自挑选的未婚夫欸,不会这么不中用吧?你挑人的眼光不会这么差吧?不会吧不会吧?!
“所有男人都没有观察力,”玛乔莉平静地说,“那就是你们男人做不好证人的原因 。你们不注意。你们太专注在自己的事情里,向内看,总专注在自己的事或问题。你们根本不观察。要我证明吗?你们总是讥笑女人只注意别的女人穿什么,连一条皮带或一个手镯也不放过。嗯,你们以为女人不注意男人的穿着?不会描述男人的穿着?这不是观察别的女人的问题,这是观察力的问题。但你们可曾注意别人穿什么?例如另一男人?不曾!只要他的西装或他的领带不难看,你们就不再注意。你们可曾注意细节?他的鞋,或者他的手?
这位仙女,你有观察力,你倒是观察一下你舅舅是怎么嗝屁的?是谁让你舅舅嗝屁的?
马库斯死了,医生认为他是死于氰化物中毒。
怎么样,要你装逼,这下领便当了吧?
但我是个想找出事情真相、爱管闲事、意志坚强的老忙人。我行我的道。明白吗?
但你这号特爱装逼摆谱、猫嫌狗厌的角色在推理小说里出场不到五分钟就得领便当,明白吗?
好了,我还是一定得走了。再见。布菜克先生。别给玛丽的脑袋里装满了胡说八道的东西,也别让她对你做同样的事。
行了,省省吧。按照推理小说“反派死于话多”的套路,你这么说就等于摊牌了,就差直接把“凶手”二字直接写在自己脸上了。
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青年:您是说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直面人生课题,多问我能给这个人什么,才能获得归属感
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他人的认可比较虚幻,对于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的心理健康没啥积极意义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青年:您是说人生不是竞争?
哲人:是的。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青年:哎呀,这不可能吧。我们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自卑感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青年:但是……
哲人:好吧,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所有人都走在同一个平面。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说了一大篇,重点就是说,女性是充当花瓶用的。哼!
一看就是老拳师了。。。。
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青年:不想成功?这是什么道理啊?
哲人: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lifestyle全由自己说了算,拿不出改变的勇气
才会怪外部环境or过去没法选择的事情
她对自己没有自信,始终抱着“如果这样,即使告白也肯定会被拒绝,到时候就会更加没有自信”这样的恐惧心理,所以才会制造出脸红恐惧症这样的问题来。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青年:鼓励?
哲人:是的。关于其具体内容,在接下来的辩论中我会进行系统的说明。现在还不到这个阶段。
青年:只要您会详细作出说明就好。“鼓励”这个词我先记下了……那么,最后她怎么样了呢?
哲人:与朋友一起和那个男孩出去玩儿,最终那个男孩先向她告白了。当然,她再也没到这个书斋来过,我也不知道她的脸红恐惧症后来如何了。但是,我想她大概不再需要了吧[...]
没有自信,因为太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吧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青年:……他的心情我非常了解。
哲人: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
确实是烈性药。害怕被拒绝、否定、等等
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例如,你刚才说“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就能够幸福”。但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现状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想要变成别人是不切实际的,只是为不想改变、害怕获得幸福找的借口
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多问自己“我被给予了什么?”
“我该如何利用自己被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