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书名太好听,玛格丽特太美丽,爱情太受伤,世界太炎凉。法国,真的好浪漫的感觉,深入骨髓的浪漫。
这本书不长,但我还是看了一天。美丽的文字让无聊的短暂实习变得丰满有趣,有盼头。
为什么现在人们不这么说话,不这样表达感情,不如此纯粹。《牛仔裤的夏天》里Carmen也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玛格丽特。深刻的诠释了“有一种爱叫做放弃”。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一个美丽的女子,如毒药一般。绚烂如烟火,闪耀如流星。这本是个俗套的爱情故事,看完却会为之动容。不是巴黎的大都会造就了她,是她自己成全了自己。奢靡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白色山茶花般纯洁的心,说嘉宝是现实版的茶花女,我更喜欢书中的茶花女。生活的纸醉金迷只是为了掩盖她对这个世界失望。遇到真爱的男子,她奋不顾身,爱得彻彻底底。她用全部的热情建立属于自己的爱情。真正的爱情。
这是个华丽而又贫寒的故事。
两个世纪前的爱情,读之前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作为名著,故事梗概多少有了解,是带着一种防备催泪的心理去读(有点可悲)。但,还是防不胜防,这部剧中除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有一份温厚沉静的爱意外地击中了我,那便来自于阿尔芒的父亲。本来对待烂俗情节里拆散苦命鸳鸯的恶人,看法和态度就应该是很一致地愤怒地去埋怨责罚,可阿尔芒的父亲并没有让我有半点儿恨意,相反,他是可敬的。
男女主人公的爱无错,可惜呈现它的舞台背景是不呼应的。
父爱,对它的描述也如它一样,深埋心底吧。
挺感动的故事,当中玛格丽特开始新的有规律的生活时候很是感动和欣喜!而且当中普吕当丝对杜瓦尔讲的一番话和玛格丽特对他讲的话太有逻辑和严谨了,仿佛看透一切似的,不过最后造成结局的原因还是不免俗套了。当玛格丽特写到杜瓦尔爸爸告诉杜瓦尔妹妹她的幸福是由于某个不知名人士而有时很感动。
很喜欢玛格丽特,一个很聪明的女子,把一切都看得很透。玛格丽特在法语中代表雏菊。
最后的一封封书信,感觉桐华的步步惊心很有模仿的感觉。
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讲述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走进了名利场,成了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明星,开始了卖笑生涯;并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结识了小仲马,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往的爱情故事
看完《茶花女》了,整篇小说就像是一口气写下来的,也像催促着人要一口气读完。两个青年人的爱情是那样纯洁美好,作者用生动鲜活的笔墨把爱情中男女主角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从来没有一部小说能让我对书中描写的爱情感受的如此深切,正像自己在爱情的那种种。心情跟着小说情节时而欢愉时而焦急,时而惋惜时而忿恨。尤其在后来读到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牺牲自我的爱情,阿尔芒还不明所以还以为是背叛,因此刻意羞辱折磨,她心中的悲苦,该是怎样的巨大和难以承受。读起来让人心中滴血,鼻子发酸。
小说没有精巧的构思,华丽的语言,只是平铺直叙用朴实而高超的笔法将故事栩栩道来。这种笔调我比较喜欢,在旁枝末节上介绍的少些,也突显了故事的纯粹,尤其是描写男女主人公感情的纯粹,增强了悲剧效果,使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整部小说像一个普通陶瓷杯装的醇酒,品时辛辣过瘾,品后齿间留香,回味悠长。
喜欢读爱情故事的朋友推荐你们看看。
书中的原话找到了:凡是没有受到过善恶是非教育的女人,上帝总是给她们开两条路:一条通向痛苦,一条走向爱情。两条路都十分艰难。那些女人走的两脚流血,爬的两手破裂,可她们在坎坷和荆棘的路上却脱下了罪恶的外衣,赤裸裸地到达目的地,在上帝面前干干净净,一点羞愧也没有。
在此书中,有个支线片段,说一位绅士一直有尾随着喜欢的女子回家,心生爱慕,每天每天看着这位心中的女神都觉得好心欢喜。突然有一天女子回过头来说轻佻地说到:“不到我家来么”男人心里一纠,脱了个帽子消失在了幽暗煤油灯照耀的小巷里。
男人一旦拥有爱,也可以很纯洁,纯洁得像个小孩。这个男人是幸福的,至少他爱过,虽然纯爱最终别轻易的击碎,至少他爱过。曾经被击碎的回忆,也是爱的一部分吧,我想。
玛格丽特的真诚,识大体,为自己所爱之人即使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让我为之一次次动容,躺在驶离家的软卧下铺,思绪一次次被纵容。唯有真诚 信任才是爱情的根本,女人只应为真性情者容、欢愉。
书中很多情节尤其是玛格丽特的临终信和日记,扑簌簌滴落泪好多。
让我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淡漠。真性情的人始终是真性情的,不管他or她是你的至亲还是知己、朋友、点头之交。而我们所能做的慧眼识别出这些真性情的人,异性作为百年共枕眠、蓝颜知己,同性作为知己、闺蜜、朋友。
独自仰卧在火车软卧下铺,突发奇想如果我身染重病至病入膏肓时,又有多少人会真心牵挂于我,真心为我落泪,深切地感受到林妹妹“今日葬花侬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那般凄楚无奈。给予真正关心你的人更多的关怀和爱吧。活着,就让你在乎的人多些欢乐少些悲苦。
中国其实也有很多茶花女的原型,最典型的就是苏小小,每次去西湖路过葬于西冷的苏小小之墓都很感伤。
当爱情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再想改变这种习惯而不同时损害生活中所有其他方面的联系,似乎是不可能的。
习惯捂着淡雅的茶花,稍稍弥散着你独特的气息,众生为之倾倒在你的莞尔一笑。
稍纵即逝的似水流连,握不住的沙子总是从你指尖中缓缓遗失,落在哪里,落在哪里,我轻轻地叹息。
蓦然撞击,周遭的,竟未有一束光愿意这么傻傻地一直打量你。你不在意,不在意,我懂你的孤傲。
courtsan's life,就要这么紧紧地霸占所有的注视,终是逃离不了最世俗的捆绑。
遇到阿尔芒,我想要拉住你的,想要留住你的玫瑰人生,这么多华丽还是阻挡不了你对真爱的翘盼。
不忍看到你像个孩子一样沉溺在别人的怀里,
即使是欢快与愉悦,
为何要让我不小心窥视到你的空虚和心力交瘁。
爱情呀,若是只有玫瑰的火热也无妨,
但偏偏带了些刺,两颗赤裸的心,被刺痛再靠近再刺伤,灼热热的红。
我仍明朗地起来,还好你落在香榭丽舍,还好你有母亲精心雕琢的容颜,还好你有这些漫不经心的浪漫。
受尽病痛和爱人的折磨,你的娇颜陨尘都是上帝安排的刚刚好。
看如今,红灯区里的若隐若现,溢出来的都是苦楚还有那苦楚的笑。
包裹着公平正义的武器,打压了什么?打压的恐怕正是她们扭曲的肉体和灵魂,这些武器又保护了谁?
蒽,应该是保护了保护套,因为它们开始千姿百态。
仅仅想问,可否体贴地躬亲垂问这些仓皇闪躲的人儿,“我的孩子,别害怕,好吗?”
不愿见那粉红的光刺伤眼睛,
可走在那片光里,谁也抬不起头来,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心里唯一默念,亟待救赎。
我笃信,都是一样单纯的女孩,做着最单纯的梦,厌恶的游戏规则总是要谁被判出局。
低头想想,生命线仍旧紧紧吸附在自己的手掌里,请好好珍惜自己,局外也能创造另一种无暇的花样年华。
武器,你是我们最后的诺亚方舟,当然要全力相信你。
只是当你猛攻罪恶之城后,能不能卸下盔甲,去轻吻城里那些受伤的人呢?心灵总是极度脆弱地需要最多的慰藉。
然后会有更多的人种下满满的茶花,
雅香浓郁,一点一点晕开成,这芬芳的世间。
真正的伟作是能震撼人的心灵的,在我读完《茶花女》之后更深刻的体会到。
故事很简单,茶花女玛格丽特是一个风尘女子,过惯了奢靡的生活,游走与巴黎的上流社会,成为公爵或者伯爵的情人,在遇到阿尔芒之后被他的真情打动,决定放弃自己之前的生活方式,和他清苦的生活在一起,最后因为保全阿尔芒的家庭,成全他妹妹和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最终一个人孤独的病死了,弥留之际还不停的念叨着阿尔芒的名字。
在的读到“凡是一个女人的心里能够容纳得下和能够给人的爱情,我都拿来给了你。你在远方,你在咒骂我,我得不到你一句安慰的话。但是命运促成你这样遗弃我,这我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如果你在巴黎,你是不会离开我的床头和我的房间的。”这一段时,我突然想去找她了。
我实在是太愚蠢了。我一直在说她不懂我,她不要我,她自私。但是我为她做了什么呢,她和你做爱了你连安全套都是她买的,你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她不离开你。之前的时候总是用各种方式来折磨她,希望让她难过,自己才能好受一些,前段时间还一直想说:看到你过的不好,我就放心多了。我是多么自私的一个人啊。而且在最后的时候倒是我做的不对,很没礼貌,在她问我事情的时候粗暴的把她拉黑。她总说我不成熟,现在我也感觉了出来,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和她更多的像性伴侣的关系,或者是情人,虽然也没发生几次关系。她总说:我把内心最深的秘密藏在哪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我真的不懂,可我还一直在怪她。
好思念她,我要去看她。
王小欢
2012.4.11
一开始小仲马便提到玛格丽特格里耶去戏院看戏时总会带上一束茶花,他充满浪漫情调地写道:“一个月里有二十五天玛格丽特带的茶花是白的,而另外五天她带的茶花却是红的”。这样一种出色的癖好对一个妓女来讲确实增添了不少魅力,然后我们的叙述者又一脸无辜地继续着:“谁也摸不透茶花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而我也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我们突然发现当时整个巴黎是多么纯洁,对美的浪漫的出人意料的事物充满着遐想。而如此纯洁浪漫的世界,本不应该发生这种悲剧。
“一个女子如果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么在她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通向善良,一是痛苦,一是爱情。”
但爱情和痛苦从来不是可以被拆分的词组。
她说她是一个神经质的,病魔缠身的,易感伤的女人,一个快乐的时候比悲哀更忧伤的女人。而偏偏这个卖笑为生的、爱奢华女子遇上了爱情。
你可以尽情挑选任何一组用于形容热恋中女子的文字——义无反顾、一往情深……玛格丽特选择失去所有只为和他在一起,直到阿尔芒那最正直、最值得尊敬的父亲来向她提出要求——
“心灵有时不得不接受现实生活对它提出的残忍的要求,而且它必须是逆来顺受。”
“想想你的爱情和悔恨吧”,
“我请求你,把儿子还给我,把我女儿的幸福赐给我。”
阿尔芒曾说他从玛格丽特的眼睛里看到了某种单纯的东西,我想那便是她对善良的向往,她渴求自己有生之年能拥有被世人认可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圣洁,
“我过去的生活已经使我没有权利来梦想这样的未来,那么我必须对我的习惯和名誉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我们都知道,这份责任对这个孱弱多病的女子来说太沉重。
有太多人同情玛格丽特了,也有太多人对阿尔芒的嫉妒和报复嗤之以鼻,马克斯·苏萨克在《传信人》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信不信由你,像这么恨你,需要很深的爱”。
大概这是给痛苦最好的诠释。
要来评价谁对谁错吗?爱从来没有对错。父母爱儿女错了吗?阿尔芒和玛格丽特追求幸福错了吗?只是我们对生活的选择权少得可怜。
现实总是打击这对忧伤的年轻人,直到有一天白色山茶花开满她的坟头,只有他还在她的身旁,只是他,从一开始,就来迟了一步。
本来是应某中学生杂志之约做这个评论,写到一半的时候编辑突然告诉我说《茶花女》这本书不能写了,因为它涉及到“妓女”这个词,上级部门对这样的字眼纠察得很严。我想作为中国最早引进的一本外国文学作品,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当珍贵的精神产品遭受“绿坝危机”,我认为错的还是读者本身。几十年前我们的革新教育早已催生出如今文化部门的顶梁柱,他们被经典文化养大后似乎认为后来者不再有必要接受他们当年接受的指导,这让我想到了陈子昂的胸怀,显然后者是一种气质,前者是一种私欲。当然,我还是愿意老老实实将这个评论或者说是读后感继续写完,至少从我读这本书之日起,暂时还没有得到什么不良反应。
正文:
如果看见一个人流泪,你不能说这是痛苦的;或者一个人从来不笑,你不能说此人内心必定冷漠。脱去坚果的外壳,品尝到的将是真实的香甜,那也同样是所有美好事物的共性。不管是在重庆、武汉还是上海,没有人会否认太阳东升西落,事实坚定地捍卫者自己的本质,即使原貌在岁月的洗礼中遭受重创,依然有迹可循。
爱情是什么?功能强大的百度搜索给出了132万条关联信息,我却坚持相信任何解释都不能称作标准答案,因为唯有真爱才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用理性去区分亲情、友情以及爱情重量的人是可悲的,起码一切情感的源头都不由逻辑思维而引发。
回溯到19世纪法兰西浪漫的巴黎,虽然天空阴得像要下雨,但是你忍不住要去看看阿尔芒和玛格丽特是如何让心怀善良的人痛彻心扉。
法国一直享有世界浪漫之都的美誉,香榭丽舍大街、名目众多的节假日、醉人的红酒、可口的美食早已将这个国度赋予了童话般的色彩。然而,在铺满落叶的蒙马特公墓的一角,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白色的大理石坟墓不免令人神伤。她正是一出浪漫爱情悲剧的人物原型,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曾因她而癫狂,也由此创作出震惊世人的《茶花女》。
在法国,除巴黎意外的地区均被称为外省。阿尔芒正是这样一名外省青年,24岁时他从巴黎某大学毕业,顺利取得了律师资格。靠祖传家业年收入八千法郎的他执意要过几天慵懒的生活,于是逃避工作,租下房子请了佣人。当时正值法国世风日下,年轻的阿尔芒像一张手绢,慢慢被酒色所渗透,俨然一头不辨方向的幼兽。风花雪月的生活如同一剂吗啡,已让年轻的他有些微醉,并迷恋上这种不羁的状态。
人的意识拥有极为可怕的强大惯性,一旦被启动将不由自主被操控。在社会和个人贪欲的双重动力支配下,阿尔芒和大多数巴黎放荡子弟一样拥有自己的情妇。一次,他和朋友去看戏剧,在靠近舞台的包厢中偶遇了玛格丽特。惊鸿的一瞥,让阿尔芒乱了心怀。玛格丽特是美貌岂止被他一人所发觉,她正是巴黎交际圈的明星。之前还让阿尔芒引以为傲的八千法郎收入远不及玛格丽特的马维修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心理落差。在崇拜物质享受的年代,爱情获取有两种可能,一是大把的金钱,二是稀有的感情,后者显然是以极为纯粹的方式向拜金风气的挑战,成功可能渺茫。但正因肺病咳血而无人理睬的玛格丽特是如此渴求得到温暖,她的情夫们此时依然愉悦地喝酒看戏。阿尔芒带着怜悯和恭维美色的复杂情绪送去问候,久旱甘霖的安慰让玛格丽特同意了与阿尔芒交往。
玛格丽特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充分体味到爱情的滋味,她那颗越跳越慢的心脏被阿尔芒蜜糖般的爱意唤醒,让这位自幼卷入风尘的女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爱情。不再是为索要华贵而虚假奉迎,玛格丽特向往常人般的恋爱 ,如同追逐天上的风筝,她甚至做好了溺死在爱河中的打算。只是她从第一次俯身在陌生男人怀中那一刻起,枷锁已然牢牢将之捆绑,要如何得到自由?她只能强忍着无奈,继续和能为之提供经济补给的公侯子爵交往。
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芒堕落的同时,身为妓女的玛格丽特却不断被升华。一个无力抗拒社会制度的底层女人很难找到新的途径改变命运,她只好用身体换来的金钱来维持与阿尔芒贫穷的爱情,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数落她的卑贱,于此相反玛格丽特骨子里的纯洁令很多人无地自容。阿尔芒的父亲给她寄来信件,让玛格丽特与自己的儿子分手。信中更多的是卑躬屈膝的哀求,扬言说若是玛格丽特继续与儿子往来,那将造成女儿婚姻的解约。稍微细想,这样的理由是多么可笑又残忍。表面上堂堂正正的绅士,内心却如此阴暗和肮脏,这群人浑然不知自身丑陋,他们需要得到的不过是一张还过得去的“脸面”。玛格丽特同意了阿尔芒父亲的请求,随之与深爱的情人绝交。蒙在鼓里的阿尔芒目睹的只是玛格丽特与不同男人们的瓜葛,他写去羞辱信一解心头怒火。玛格丽特伤心欲绝,她的内心远比阿尔芒宽广,但这并不能阻止肺病的恶化。在阿尔芒远离巴黎的几年后,茶花女永久住进了坟墓。
为了还清与阿尔芒交往时欠下的债务,在死后她的房子被拍卖。人们看见的不过是一位巴黎名妓的腐朽生活,只有重返巴黎的阿尔芒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壑远比东非裂谷更为可怕。这一结局让爱情伤痛,更远一点来说这是给当时社会的一个彻底讽刺。针灸可以帮人解除病痛,那么一部作品能起到怎样的功效,只有真正相信爱情的人才有权知晓。
附注:
1899年夏,上海素隐书屋委托昌言报馆代印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刊行(一说1895年),后归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为《茶花女》在中国之最早译本。这本书译者署名为冷红生(林纾)、晓斋主人(王寿昌),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字开始被中国读者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