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入“杀手约翰·保罗·凯勒系列”并不正确,
通篇跟凯勒没什么关系。
女友的好闺蜜刘晓晓被烧伤毁容,很不开心,男主蒋小楼听了之后不但半点同情没有,反而冷言冷语地嘲讽伤者刘晓晓“心理素质差”、“以前(指被烧伤之前)也不漂亮”!因为刘晓晓家里很有钱,他又冷嘲热讽,说什么和家境普通的同学一起在校住寝的刘晓晓及其家人“想法千奇百怪”!活脱脱就是一条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且毫无半点同情心的仇富狗(蒋小楼倒是毫不掩饰地宣称穷人的目标就是成为有钱人)!
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被毁了容,心情抑郁难道不正常么?!这居然成了“心理素质差”?!敢问蒋小楼先生,我把你那张用来泡妞吃软饭的小白脸用刀划个稀烂,以您的心理素质,您能没心没肺不当回事么?!哪怕是你老妈那张丑得不能再丑的老b脸,被毁了容之后都会痛不欲生,何况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把别人至大至深的不幸当成嘲讽别人的素材,冷血地往别人伤口上撒盐,这种毫无人味的垃圾畜生居然还被当成了正面主角,作者的三观扭曲可见一斑。果断弃之!
太他么能瞎编了,而且编得不能再瞎再烂了。肖本娜杀人动机是为复仇?我看到最后也没搞明白她所谓的仇是毛线。还有什么她被替身顶替的那段戏,交代得也是含糊不清。我也是被柯南·道尔的噱头给忽悠了,才浪费了三天时间来啃这部烂书!靠!
无论是谜团的设定、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挺耐看的。虽然欧美和日本的推理小说仍是世界推理小说的主流,但国内这些年也还是诞生了不少值得一看的作品。期待中国本土的推理小说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
文中对案情的描述很明显就是当年的南大刁爱青案。而且还掺杂了一些网上对该案的猜测推理(比如死者喜欢听西洋唱片、生前去唱片店)。刁案算是大陆比较出名的未解悬案了吧。一晃二十多年了,不知道凶手是否还在人间。也许此刻他就坐在电脑前,和你我一起在读同一篇文章……想想都瘆人。愿逝者安息
自己的一家都被杀了,居然还可怜杀人凶手,上书请求法院别判他死刑!我勒个擦,合着你一家被杀都活该是么?!合着凶手可怜,被凶手杀掉的你的家人都不可怜?!!圣母婊的三观果然够扭曲!呕呕呕呕呕~
书中多处出现错漏,严重影响阅读!九九的工作人员到底是多不走心多敷衍?!
“随身漫游自由应时寻呼散点即时联络电子虚空长波传音方便授话器”是什么鬼?!不能好好地翻译成“手机”么?!!
就冲他对女儿女婿的那副嘴脸,活该这厮死儿子。还百般遮掩他那人渣儿子偷书的真相,美其名曰为了儿子,其实还不是为了他自己!今井记者真是慧眼如炬,一眼就把这种人渣的真实嘴脸看透了!!这一家子除了美香留,就没一个好鸟!美香留离开这种家庭就对了!
她关注着亚瑟港被包围的最后几天——如果翻译此文的是外国人,“亚瑟港”这种译法我还能勉强接受;然而身为中国人,居然还用洋老外起的名字来称呼“旅顺”,扣个“崇洋媚外”的帽子不算冤枉他吧?!
还有,斯托塞尔已将乃木将军包围?搞笑呢吧?分明是乃木包围了困守旅顺的斯托塞尔好吧?!!我严重怀疑译者是把surround和surrender给搞混了,从而导致让人笑掉大牙的翻译错误。结合文中内容,毫无疑问作者说的是1905年初,困守旅顺的俄军向围攻旅顺的日军投降的事。就算译者自己英文水平不过关,但身为中国人,总该对日俄战争的历史有大致了解吧?!对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事如此无知,对翻译工作如此马虎大意,真的应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人与人相互交往,社会得以组织形成,物质社会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个人精神文明形成,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
人以群居,相互认同,相互交往,社会分工过程中形成是非观,价值观,世间观,影响力更多的来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中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是因社会会存在形式而客观存在的,个人并不决定影响力的大小。个人只能利用社会这个媒介来放大或减小影响力发挥的程度,利用该过程来达到自我目的;这一点是要明确的,个人只能了解并学习使用社会的影响力;
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引人思考心理学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应用有独到之处,值得反复阅读揣摩。
很喜欢薛涛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充满了温情,读起来很感动,很美好!
文笔之烂惨不忍睹,白瞎了好素材。人物形象塑造得空洞苍白,一点鲜活特征都没有。而且在情节铺垫方面非常失败,一点刑侦推理小说该具备的神秘感都没有。作者不知为何如此吝啬笔墨,除了身为刑警大队长的男主,文中有名有姓的就只有案件相关人士(被害者、凶手及其亲属),剩下的配角(比如男主手下的侦查员)他居然连个名字都懒得编,所以谁是凶手简直一目了然,让人根本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
就以罪罚篇为例吧,登场的那几个人物中,因杀死沈浩而被盯上的是马钱赵孙这四位。谁要找这四位复仇?沈浩弟弟沈浪,植物人,不可能;破案的警察不可能,剩下的有名有姓的就一个杨老头一个卢护士,其他的人物连个具体名姓都没有,所以,真凶是谁还用猜?不是杨就是卢,再不就是两人合伙(我读到中途猜出来的,直接跳到结尾一对照,果然不出所尿)。
由爱书至爱人,格局很大,故事太小,背景和环境刻画不够细腻,有种人浮于事的感觉。很多对白很幽默,富含哲理,但始终过于苍白。
大道固然至简,回味仍需悠长。相比之下,更喜欢解忧杂货铺。
今天认真读了雷米著的《第七个读者》,雷米先生,不愧大家之称,本人自愧不及。然而,侦探小说讲求的是严密的推理思维,有些疑问不得不请教。
《第七个读者》是作者站在一个普通学生的角度来描述事情的过程,其中关于警察破案的介绍非常有限。所以,严格说来,它并不是推理小说。
但是,故事的进程从侧面反映了警察的作为:末章,方木差点被杀,在医院里“来探视的邢至森也毫不避讳地说,警方已经把方木当作了重大犯罪嫌疑人来调查,方木提到的那把大号军刀,在现场没有找到。所有的人都死了,只有你还活着,原因不言而喻。”
最后,方木的清白还得靠孙梅日记。。。
周军之死疑问
1. 小说中,警方除了记录现场,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至少是没有任何明显成果
2. 小说中,“在C市公安局眼里,师大发生的命案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案子”
a. 大学生在宿舍被杀,无论在哪里都会是大新闻
b. C市公安局的态度有点不合常理
3. 麻绳纤维是关键线索
a. 警方不会去检查麻绳来源?
b. 粗细、长度、颜色、磨损程度。。。
c. DNA呢?
d. 彻底搜查楼里每个人的东西,有没有可能?
e. 有没有警犬?
4. 第二个蹲位有没有任何凶手的毛发、组织?
a. 凶手是紧靠隔墙杀人的。
5. 吴涵和孙梅的不在场证明,只有他们相互证明。
a. 寡妇和孤独男孩长时期单独在一起,会不会日久生情?
b. 邓姐应该提到二人亲密
c. 小凡不会说漏什么?
6. 外来人作案的可能性
a. 自行车棚到楼内,有没有走动的痕迹?
b. 如果没有,内鬼的可能性极大
刘伟丽之死疑问
1. 这是学校第二次杀人案,难道警方还不全力以赴?
a. 擦复印机的纸张、拖布、汗迹、DNA。。。
b. 警犬没有闻到任何东西。。。
2. 警察已经分析出两案凶手均是熟悉校园的人,难道不会重点怀疑两案的交集?
a. 方木、祝老四、吴涵和孙庆东都知道刘伟丽要复印很晚
b. 方木、祝老四、吴涵和孙庆东都知道周军很晚上厕所
c. 他们的不在场证明呢?警察不会去调查?
d. 这次,孙梅会再次做假证?
3. 既然警察已经怀疑凶手会回去取被茶水打湿的资料
a. 为什么不在行政楼撒网,让吴涵自投?
4. 资料被茶水打湿,吴涵和刘伟丽去晾
a. 大风吹干的纸张很容易皱,如果在复印室用干毛巾压,效果会好很多(她可能不知道)
b. 资料没有吴涵的指纹?
5. 刘伟丽惊叫声和跌下天台声,值班员没有听到?
6. 老五偷偷摸摸到复印室,听到刘伟丽说话声就回家了
a. 老五难道不想确实那人是谁再走?如果不是她男朋友呢?
b. 老五与吴涵一个寝室多年,听不出吴涵的声音?
贾飞飞和宋博之死疑问
一个大学,三个月死了四个学生,而且前两个似乎还有关系。
在本次凶杀案中,警察不会首先调查方木、祝老四、吴涵和孙庆东这几个人的不在场证明?
陈希之死疑问
1. 棉花团和胶带扔进了便池内,放水冲进了下水道。
a. 多少棉花,才能够让穿紧身衣的吴涵胖一圈?棉花不会堵塞下水道?
2. 塑料扣绳
a. 老套路的东东,警察会被骗过?连菜鸟都在电影里学到。。。
b. 塑料扣绳应该没有其他人的指纹
c. 塑料扣绳的来源应该可以调查出什么
3. 门框的棱就在吴涵上方,警察不会仔细搜索整个房间?
a. 猛烈的撞击,难道不会留下头发?头屑?
4. 假如“那个凶手应该先在二楼的走廊里袭击了吴涵,脱下他的戏服和头套,然后把他拖到三楼的卫生间里,把他的手脚捆上后塞进厕所的隔间里。”
a. 拖吴涵的痕迹在哪里?
b. 走廊里有没有吴涵的血迹?
c. 为什么吴涵的血迹只在小房间里发现?
C市有那么多有经验的警察。他们有上述疑问中的机会去发现吴涵的蛛丝马迹,为什么竟然还是一头雾水?
直到“第七”未遂。。。
请不惜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