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史书中的寥寥几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匆匆数句记载,谁才是真正的书写者?
千里长河,星夜奔驰,四面楚歌,命悬一线。太子这一场沿着大运河的极速奔跑,跑出了皇权与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也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
这是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一幅描绘明代大运河沿岸风情的鲜活画卷。
这是唐德刚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与《李宗仁回忆录》并称“文史双璧”。
小说原拟题《三天两夜》,上篇“往事知多少”,下篇“昨夜梦魂中”,故事从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开始展开,三天两夜的时空,以倒叙法写了半个世纪中国的变动,“虽是小说,也是个人所见所闻若干真实小故事的综合报导”。它只为多难的近现代中国,那些历尽沧桑、受尽苦难的小人物的噩梦,做点见证;为失去的社会、永不再来的事事物物,和惨烈的“抗战”,留点痕迹。在这部六十万言长河著作,唐德刚率先提到“慰安妇”历史,后来“慰安妇”问题趋热,日本人也注意到了此书的材料。这是大时代的写照,中国人的故事;既是纪实小说,也是口述历史。
那些年月,那些变迁,恰是中国从民国到迈向20世纪里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唐德刚教授自己的家庭背景,倒也像书中男主角林文孙一样,是个庞大宅第和人口众多的大观园呢。他自己经过了抗日、国共内战到负笈海外,真的像一折一折的戏在眼前经过。他做观众,他也做演员。正因为那些动荡,唐教授是亲眼看见的,并且真真实实一路从那烽火里、风雨里、春花秋月里仆仆风尘走了过来,所以我们的历史学家在这部书里,有时候是带你在外面看,远处看,但也带你走进去看,血泪与辛酸,丝丝分明。在远处看,或许是历史;或许只是一出戏。在里面看呢,是苦难,也是人生。而这一段历史,这些曾经在旧时代里活跃着的人,也都将一个个走下历史的舞台,再也不会复返了。不管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情看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事,也永远不会在我们以后的时代再现。一个时代就这样在纷纷攘攘中结束了。
中国历史上最扑朔迷离、最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以帝王家族内部的血腥屠杀开篇,以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收尾。这场政变筹划之细密,布局之完备,过程之惊险,都远远超出了世人的想象。李世民的两千名私人护卫,力克十倍于己的禁军,一举夺得大唐天下。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丑时正(凌晨1点整),李世民发动政变,带刀强闯长生殿,亲手斩杀了数名侍卫,命人将父皇李渊囚禁起来。
卯时二刻(约清晨5点30分),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门,一箭射穿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的脑袋,为自己腾出了太子的位置。
卯时五刻(约清晨6点15分),尉迟恭持械逼宫,三言两语将李渊生生气晕了过去,又逼迫几位宰相假传圣旨,立李世民为太子。醒来之后,痛失二子、自身性命也岌岌可危的李渊也只得接受既成事实,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了太子之位。
翻开《唐太宗政变24小时·玄武门之变》,看李世民深藏不露的隐忍和先发制人的决断。
★ 马伯庸全新历史纪实作品,一本值得收藏的明朝历史书
★ 六件罕为人知的明代档案,六个尘封已久的民生往事
★ 生动的基层治政手册,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
★ 这本书娓娓道来,用笔绵密细致。读者读来也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编织起一个复杂的大明帝国。——张宏杰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揭密历史奇案,洞察人性玄机。唐朝的女诗人当中,以鱼玄机最为知名,也最为传奇,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又被誉为“才媛中之诗圣”。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风流佳人,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牵连进包括毒杀温庭筠在内的多宗谋杀案,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她果真是杀人凶手吗?这其中到 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他,是日本历史上堪比织田信长的战国武将,日本德川幕府文明盛世的重要开拓者,时称天下的副将军。他,自幼身患眼疾,个性天生叛逆;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佛家的慧根。十六岁走上战场,逐渐崭露头角,开始了制霸奥羽,争锋天下的宏大计划。他,二十四岁之年遭逢巨变,生身母亲对其暗下杀手。之后展开了于秀吉的周旋之中。他展现的叛逆迹象,令秀吉既吃惊又佩服。他,中年之后,接受家康,秀吉的委托,成为大长老,重新睥睨天下的动向,开启一族的永续之道。他,是一个风流雅士,文采飞扬,所作汉诗,和文,和歌,谣曲和俗谣至今仍为人们传颂不已。
《伊达政宗》是山冈庄八大师晚期的作品,所以文笔更纯熟。他以文学化的文笔触再现了伊达政宗从制霸奥羽到进入中央,周旋于秀吉,家康之间,从一个勇猛的战国武者到一个文明盛世的开创者的全过程。
全书包括了黎明之卷,人取之卷,醍醐梦之卷,黄金日本岛之卷,苍穹之鹰之卷,攻打大阪之卷,和平战略之卷,旅情大悟之卷八个部分。本书故事,人物饱满,丝丝入扣,让读者于轻松中领悟历史,于历史中领悟人生,帮你开启人生至善至美的完美境界。
他们是幕末最强剑客集团,被称为“壬生之狼”;他们的队规极为严酷,若有违背,切腹无赦;他们坚守职责,却成为维护幕府的守旧势力,遭受灭顶之灾。然而,他们最后的武士之心,却始终坚守在光阴变迁的夹缝中。
元治元年(1864)六月五日夜,新选组局长近藤勇仅率四名队士冲入京都三条小桥附近的旅店池田屋,与在此密谋的二十余名倒幕派浪人展开激战。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一晚过后,浪人死伤殆尽,新选组迎来了最巅峰的曙光。
庆应四年(1868)五月三十日,年轻的天才剑士冲田总司在江户千驮谷植木屋旅馆里病逝。直至最后一刻,他仍不知局长近藤勇两个月前已被处斩,新选组已经成为历史,甚至武士的时代也即将过去……
时代洪流冲突激荡,“诚”字大旗下不屈的信念傲然挺立!
卫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歌妓,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无子,所以平阳公车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从歌女、妃子到女人之极位的一国之后,深宫五十载,且看一个温柔若水却深谙权谋的女人之大悲大喜……一起来翻阅《我,卫子夫》吧!
小说以《三国演义》为本,围绕荆州之争展开一段精彩绝伦的荆州杀。叙事壮阔雄浑,在忠实原著、融合史实的基础上,又有所演绎,情节跌宕起伏,引入入胜。
张艺谋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电影巨制《影》的灵感就源自这部《荆州杀》。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
刘备居公安,地小物薄,不利于霸业,便提议用半个江夏换孙权手上荆州的半个南郡。
东吴鲁肃劝说孙权同意此提议,其目的,一是迫于曹操南征,重心偏于淮南形势,二是为让刘备顶替东吴在荆州对抗曹军锋芒,三是东吴半个南郡在刘备包围之下、孤军深入。
于是刘备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汉基业。
这是一部讲述经历过五代四帝,地位和身份都很特殊的奇女子的故事。她虽然只是一名侍女,但却参与了清朝官服的设计,也是女性旗袍的最初设计者。她不仅懂蒙文、满文和汉文,而且还擅长满文书法。她平时是孝庄的“秘书”,在皇位争夺战中还是一名出色的“间谍”。同时,她是康熙的老师,还曾抚育康熙的十二子。她受到了同一时代,不同帝王的尊重,被孝庄称为“格格”、被康熙称为“额娘”、被皇子称为“奶奶”。她死后,人们为了尊重和纪念她,称她为“苏麻喇姑”。她就是清初的苏茉儿。
苏茉儿一生是在皇宫大院度过的。她先是带着“有着蒙古血脉的皇帝”的使命,跟随孝庄在宫里一路披荆斩棘,如履薄冰,为了完成使命,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最终,她刻苦钻研,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在完成了“使命”的同时,历经磨难,成为了一名受人尊重和敬仰的“服装设计师”、“书法家”和“教育学家”。
《苏麻喇姑》不同于其他的宫廷争斗戏,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小人物的传奇经历,实现了“屌丝逆袭”,从一个只为温饱的小女孩,成长为孝庄的左右手、清初的服装设计师、康熙帝的启蒙老师的故事。本书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通过了合理想象,勾勒出一个宫廷女性小人物的励志故事。整部小说遵循了成长模式和排障模式相结合的写法,经过不断的矛盾冲突,以此突现主人公的心灵成长。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瓷业发展进入极盛时期,尤以青花名重当时,畅销世界。瓷都景德镇民窑、行帮竞争亦日趋白热化,纵横互起,力战争雄。七月十五“变工节”当日,一件号称“青花见五色”的罕见青花瓷器意外烧制成功,最终促使蠢蠢欲动许久的暗流爆发,引发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陶业活多人,业不与时偶。大时代的兴衰,小人物的荣辱。一件青花瓷,一座景德镇,尽情折射出明末中国传统社会转型裂变期间的社会生态、人物风采……
晚唐风云,残云动荡,罕见盛事,预览危亡。大业未成支离破碎,再现晚唐极盛至极衰的转折点。日薄西山的唐朝末世,跌宕起伏的风雨悲情。权臣相斗的险恶嘴脸,哀鸿遍野的乱世悲怆。莫测难解的痴情枭雄,演绎苍凉雄方的时代悲歌。
松江之行后,柳如是声名鹊起。然其风尘命运未改,十余年辗转奔走于吴越之间,中间离合悲欢,极人生之痛苦。令世人惊讶的是,在经历了诸多沧桑憔悴后,她最终定情于有“学贯天人”之称的东林党魁钱谦益。
正当柳如是在故乡嘉兴避风养病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稀世珍宝“一捧雪”再度浮出水面。绝代奇珍果真能拯救日益衰微的大明国运么?东林复社的积极预政,是否能挽救大厦于将倾?
北宋初年,宋军攻占蜀地,后蜀灭亡。宋廷公然实行掠夺和贸易垄断政策,大肆夺取川中财富,以充作日后平定四海的军资。经过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三十年的搜刮,自古富饶的蜀地完全陷入萧条凋敝的困境,由此触发了王小波、李顺大起义。事平后,宋廷在蜀地依旧不得人心,百姓疏离朝廷,士子不乐仕宦,兼之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在此局面下,宋太宗选派张咏出知成都。张咏不负重托,到任后御军为先,顺应民情,且大力支持民间交子的发行,终给巴蜀带来了新气象。然其间亦是风波不断,奇案连连……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群雄并起。朝堂上,宦官外戚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郡国间,诸侯林立,各怀异志,伺机而动。汉灵帝驾崩后,各方势力围绕新君废立展开激烈角逐。
恰在此时,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传国玉玺被断为赝品,引发轩然大波。禁军将领袁绍建议掌权大将军何进引豪杰逼宫,一代枭雄董卓由此入京,终导致局面彻底失控。
传国玉玺究竟落入何人之手?东汉天子命运何去何从?
风云际会中,二乔、孙策、周瑜、曹操、蔡琰、袁绍、袁术等诸多风流人物一一登场,谱写了一曲奇谲动人的华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