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为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巅峰杰作,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众多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赞誉,曾荣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书中多篇文章被选入全国各地语文教材,铭刻了一代人的乡土记忆,已成为乡村散文作品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刘亮程亲自修订后,为精装珍藏版《一个人的村庄》写道——
在我二三十岁最寂寞的时光里,我糊里糊涂写出了一部好书。那时我能听懂风声,可以对花微笑。我信仰万物有灵。作家就是那种能跟石头说话的人。我让自己单独地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悄悄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觉万物在听。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本集是作者的博文、随笔、杂文精选集。作者说他最初开博客,只是想拿那里当文字仓库,以防万一电脑出事,可以把文字恢复。后来发现博客是个好东西,每天不仅有人看,而且还有互动交流。每日浏览量日见其多,就像开办了一个杂志。在这里,可以说一点实话,说一点自己想说的话。
《一片叶子下生活》精选了刘亮程的散文作品36篇。刘亮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着他所生活的家园,周遭的一切,包括虫子、鸟、蚂蚁、狗、树、阳光、风、土墙……以及人,在他的笔下都是不一般的存在,他写他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其文字朴实理智、充满哲思却又不刻板严肃,看似平常的东西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读之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本书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并配有百幅彩图。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是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
本书主要介绍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一边行走在朴素的土地上,一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同时把看来读来的一些体会,试着与大家分享。
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会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蹿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对我来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
……
1939至1946年,我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七年,读过四个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看着这份珍贵的何兆武先生口述的资料,好像随着他重新行走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之路上。
D.H.劳伦斯一生漂泊,在美洲、欧洲、澳洲都曾生活过。唯一能记录他一生的当属这部由其夫人撰写的回忆录。这本书从二人相识开始记述,直到劳伦斯生命终结。全书记录翔实,完全可以作为劳伦斯作品的参考读物,而且语言优美,富有思想性,不失为一部绝佳的回忆录、散文集。
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那是一种比语言更纯的东西,是在自己生命的完美中产生的一种胜利感。
就像玫瑰踮着脚慢慢地从花蕾中开放,我看见这女人的灵魂藏在她的眼内,在一阵狂喜之中,我坐着观赏那未名的花朵在那儿施弄魔法。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本书是一部美食文化随笔集,作者以日常生活中、旅途中接触的美食见闻与由此产生的内心感触下笔,每篇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感悟。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介于美食评论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小品文,以美食为素材和话题的因由,从一日三餐说到人生态度,语言活泼,文风犀利,勾画出了一抹生动的人间烟火色。
★消遣犯、恋物癖、典故控的接头读物
★掉书袋达人张佳玮分享的碎知识,软学问,萌趣味
★知道得再多也不会被灭口哦~~
每一件事物的变革历史,都是从人类贪求快乐的本能出发,然后凝结下了类似的历史:最初的雏形、无数人的使用、匠人的盘算、新材质的使用,还有围绕着这个事物的愉悦与哀伤。
——《器物的故事》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是一本趣闻典故随笔集。有吃茶喝水的悠然过往,也有大航海时代的漫漫征途,有背带裤和家具贴面的别致往事,还有春药男风的野史传说。这些事在张佳玮的笔下穿越时空,裹挟着古人的习俗和趣味来到我们眼前,替我们身边的器物讲一讲它们的故事,以及寄托其上的愉悦与哀伤。
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谁?母亲这个名词也许很难有人代替。当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张洁把自己和母亲的最后的回忆写成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它是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最沉重的悼念;是对母爱凄婉、深长的颂歌;十几万字、七十几幅图片,详尽记录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很少有这样刻骨铭心的长篇自述;它讲述的是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
毕淑敏第一本文化地理散文。格陵兰的冰山宽广而晶莹,挪威的瀑布自由而奔放;瑞士的巧克力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埃及的莎草纸凝固着一段逝去的时光;马萨达见证了犹太人宁死不屈的反抗,尼泊尔帕斯帕提纳神庙承载了印度教徒对死亡的思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世界斑斓如锦,而人心,恰如那把梭,串起了它的经线和纬线。不妨跟着毕淑敏来一次鲜活的人文地理阅读,去触摸古人留下的文明密码。
《世间的名字》是著名爱书人唐诺最新的一部散文集,首次抛开书评、导读、阅读范畴,不谈书,还原为散文家唐诺自身,专注如刺猬,通达似狐狸,言志兼抒情,雄辩亦温柔,谈各种皮相——富翁、烟枪、骗子;谈各种职业——医生、网球手、编辑;谈各种身份——老人、哥哥、同学与家人,对唐诺而言:深度就在表面,名字即是实相。旁征博引却不枯燥乏味,冷眼嘲讽底下有着一副热心肠,时而深沉曲绕,不厌其烦再三辩证;时而直抒胸臆,用起大白话,字字句句凿进人心槛底,足见唐诺人情练达,功力深厚。
“二零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
(AV导演讲述的东京秘密生活;热不热,你懂的!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贵照片;当下日本的方方面面,高清无码忠实呈现)
一个AV导演讲述的东京秘密生活,涉及到当下日本的方方面面,“发熊黑鹭鸶”、“歌舞伎町一番街”、“女子高生”……来自东京,内部资料。热不热,你懂的!
★《东京不热》全书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稀照片。一个中日混血男人,留学日本、求职日本、工作日本、生活日本。他做过调 酒师、艺人经纪人、AV导演,入职过艺神集团等日本大公司,也去过小餐馆调酒、端盘子。在这段独特的经历中,他深入日本民间,写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日本——一个隐秘的、万物生长的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时刻出现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但细想之下,面向这个对我们有这么大影响的国家,感觉却多么陌生!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个脱下了“衣服”的日本——真实袒露的日本。
★本书作者蒋涛在日本做过AV导演,也做过艺人经纪人、调酒师等各种职业。最奇特的,就是他做AV导演的经历。AV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产业,有什么样的流程,背后有怎样的拍摄花絮,女优们为何会进入这一行业,等等,无不令人好奇。
★蒋涛是中日混血,生在中国,大学毕业后才去日本留学,读的是流行娱乐专业的修士(硕士)。居住日本的10年间,他亲身经历了一个旅人不可能见识到的日本:各种隐藏在角落里的奇特小店、歌舞伎町一番街,各种怪人、奇事,以及学校、职场、人情等等。我们恍若跟随他穿街过巷,被引领着一步步走入日本深处。
★本书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稀照片,使阅读轻松、立体,信息量大,覆盖日本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说去经历,很多事物是我们前所未闻的。
★因为学的是流行娱乐,作者曾进入日本的艺神公司就职,担任过艺人的经纪人。也因此近距离接触过不少明星名人。其中就有他们的故事。
★年轻时的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妇,曾在去日本东京时找过本书作者,书中纪录了几段他们之间交往的趣事,并存照为证。
★著名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沈浩波先生推荐此书,认为蒋涛第一次在书中脱下了日本的衣服,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赤裸的日本,同时也是更真实可信的日本。
★这样写日本私密处的书,只有蒋涛写得出来;而写日本的私密处能写这么好的,也只有这个在日本做过AV导演的蒋涛。《东京不热》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至少这样一个万物生长的日本,我相信才是真正的日本。面对这个神秘的邻居,我们都看得太复杂,只有蒋涛是脱掉她的衣服看她。
——沈浩波(著名诗人、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
★我住丹羽先生家,他是推动日本小剧场运动的一个可爱老头,他和西川住一起,我记得我第一次带蒋涛一起看戏,将蒋涛介绍给了丹羽先生,也不知道蒋涛和丹羽先生说了些什么,回到丹羽家后,丹羽严肃地跟我说:蒋桑 is very dangerous !
——孟京辉(著名实验戏剧导演)
★处于东京的繁华世界,谁能依然守心如玉。面对飘泊在东京的蒋涛兄弟,狗哥问:东京到底热不热?
——孔二狗(著名作家,《黑道风云二十年》作者)
★蒋涛一看就是没被污染过的人。他的《东京不热》,从摇滚乐队经纪人的视角、AV导演的视角、法国餐厅调酒师的视角和诗人视角,都能让读者看得舒服,觉得美妙。
——伊沙(著名诗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