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地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两个地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作者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善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事情画意。
《处女地》是屠格涅夫在停笔十年之后于1877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批青年投身“到民间去”运动的曲折历程。
《大师和玛格丽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是一本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现实进行恶意嘲讽、主张向恶势力投降并为它服务的怪诞小说呢?抑或是启迪人们内心的善,净化人的心灵、帮助人们牢牢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准绳、歌颂人对真善美的大胆追求的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一部主要杰作呢?众说纷纭。本书作者布尔加科夫又究竟是一个不理解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暴露了本身的人道主义弱点的平庸作家呢?还是一位思想深邃、以大无畏精神向一切恶提出挑战、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天才于一身的文学大师呢?他为何曾把花费两年心血写到第十五章的这部作品的原稿付之一炬,后来又重新握笔,前后历时十二载,八易其稿呢?他在自知身患绝症、不久人世的情况下,在生活困苦、精神压力沉重、明知这部作品不可能发表的处境中,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坚持修改并补充它,直至生命之烛燃尽呢?现在看来,至少可以说:盖棺时某些人论定他为反政治的小说家和不严肃的幽默家,把他的作品说成是存心取悦于读者、恶意讽刺现实等,这些结论是下得过于仓促了。为布尔加科夫恢复名誉成为苏联文艺界一桩重要事件,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仍如此畅销,这里必定有其内在原因。我们应该努力通过作者的思想、生活及创作道路探索他的创作意图,在作品本身中寻找其艺术魅力的源泉及上述问题的答案。
《奥勃洛莫夫》创作于一百多年前,是冈察洛夫的代表作。
小说塑造了典型的“奥勃洛莫夫性格”,揭示了奥勃洛莫夫自我毁灭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和人生根源。
奥勃洛莫夫正直、善良、温柔,却慵懒懈怠、耽于幻想、无所作为、因循守旧,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
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
小说细腻地描写了他精神上的死亡过程,表达了农奴制改革前夕社会强烈的反农奴制情绪和要求变革的愿望。奥勃洛莫夫是农奴制崩溃的产物,他的性格是死气沉沉的庄园生活对其生活精神影响的必然结果。
他的形象标志着俄国19世纪“多余人”蜕化的极限,是一个没落地主的典型,这也是小说的最成功之处。
这个形象标志着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多余人”形象的终结。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的代表作,描写贵族出身的年轻军官毕巧林在高加索的经历。他因为无法避免精神上的空虚和道德上的堕落,不满世俗现实,玩世不恭,到处寻找刺激,无事生非,玩弄女性。毕巧林这一艺术人物标志着俄罗斯文学中患有时代病的“多余人”的诞生。
《彼得堡之恋》原名《平凡的故事》,是1844年冈察洛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847年发表于《现代人》。
小说中描写一个在外省贵族庄园长大的、不谙世事的、满脑子充满幻想的青年亚历山大,在农村养尊处优的度过了20年,开始不满足于这种生活,觉得“家庭这个天地太狭小了”。
他疯狂地向往城市生活,然后带着满脑子的田园式浪漫主义幻想来到彼得堡,与新兴资产阶级实业家彼得叔叔相处,彼得堡新兴资产阶级文化与传统的贵族庄园文化和宗法制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二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激烈碰撞。
亚历山大在彼得堡风花雪月地混了7年,一事无成。母亲去世后,他第二次来到彼得堡,决心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他终于认同了叔叔的一套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经过曲折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成功,也成了有产者。
小说结尾时,他已经是一个气派十足的挺着大肚子、脖子上挂着勋章的六品文官了,并且找到了一个拥有30万卢布陪嫁和500个农奴的未婚妻。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别林斯基高度赞扬它是“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高出于俄国文学过去以及现在所有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作品。”
小说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查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死魂灵》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从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定杰作,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俄国贵族青年李特维诺夫为人正派沉稳,在西欧游历多年后正准备回国干一番事业。他来到德国的时髦城市巴登,在此等候自己贤惠的达妮雅一起回国结婚,其间他邂逅俄国宫廷贵妇人、炙手可热的交际花、多年前自己的初恋情人伊琳娜。尽管他竭力回避她,但最终还是被她的美艳所俘虏。他于是置未婚妻与事业于不顾,筹划与伊琳娜一起私奔。伊琳娜虽然厌恶上流社会的庸俗生活,但还是离不开它。痛不欲生的李特维诺夫在渐渐离巴登远去的火车上觉得一切只不过是一阵烟……
本书通过李特维诺夫与伊琳娜的恋爱故事,显示出农奴制度改革以后俄国社会生活中某些复杂的现象,抨击了沙皇统治的腐朽反动,流露了悲观情绪,把社会政治运动比作一团轻烟,认为到头来只是一场虚空。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们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高度简洁的语言,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观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
《父与子》的主人公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他坚强、沉着、自信、重视实际行动,专心科学实验,但否定艺术,诗歌和人的内心感情,特别是爱情,可是他违背了自己的信念,真心实意爱上了贵族妇女奥金佐娃。他企图克制自己浪漫倾向,用心一切力量压制自身的天性而未能成功。他向奥金佐娃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遭到了她的拒绝。巴扎罗夫因爱情失败而变得怀疑、悲观,带着未遂之志,憾恨地离开了人世。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帕维尔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突出表现在帕维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上。由此,作者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父与子》的主人公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他坚强、沉着、自信、重视实际行动,专心科学实验,但否定艺术,诗歌和人的内心感情,特别是爱情,可是他违背了自己的信念,真心实意爱上了贵族妇女奥金佐娃。他企图克制自己浪漫倾向,用心一切力量压制自身的天性而未能成功。他向奥金佐娃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遭到了她的拒绝。巴扎罗夫因爱情失败而变得怀疑、悲观,带着未遂之志,憾恨地离开了人世。
《父与子》是一部描写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新旧思想的斗争故事的纪实小说,塑造了新一代人的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的鲜明形象。书中描绘了无比广阔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种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灵。他以自己的艺术珍品发展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本书文笔婉丽,结构巧妙,巴金先生的译文语言清新简洁,深得读者喜爱。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书中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作者还因此被放逐。
随着屠格涅夫充满优美笔调的叙述,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像一首首抒怀歌曲在我们面前缓缓流淌出来,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浸透着泪的社会悲剧,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一部举世公认的、震撼灵魂的世界文学名著。
如书名所示,小说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的,写的是罪与罚。
保尔从小就聪慧好学,有一次在高年级的教室里,偶然听到老师讲解天体知识,就在上圣经课时向神父提出疑问,受到严厉的惩罚,最终被赶出了学校,12岁就开始在铁路边的饭馆做雇工。保尔很能吃苦,他喜欢这种通过诚实劳动所获得的轻松与踏实感。富有正义感的他看到了生活黑暗的丑态和穷人的悲苦遭遇,经常为了不被欺侮而打架,并因为喜爱打架出了名。
在两年艰苦的劳作中,保尔渐渐长大,他对周围不公平的一切充满憎恨。沙皇被推翻了,布尔什维克来了又撤走了,德国人和土匪作恶多端。在迅疾变化的世界中,,有两个人闯进了保尔的生活。朱赫来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教保尔学习英国拳击,告诉他改变生活要靠一群兄弟抱成一团大胆拼搏。冬妮亚是林务官的女儿,保尔和她邂逅相遇,结下深厚的友谊。保尔和冬妮亚相爱又决裂的过程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后来,保尔为救朱赫来而被捕入狱,逃出监狱后他投身战斗,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在战斗的空隙中,保尔坚持阅读《牛虻》等进步书籍,培养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保尔在战斗中脊柱受伤,后来失去了右眼,不能再回前线了,就复员到铁路工厂工作。在博亚尔卡修路时他冻坏了双脚双腿,由于天寒地冻和过度疲乏而染上了伤寒。
青春战胜了死神,伤寒没能夺去保尔的生命。他又投入了繁忙的工作,日夜操劳使他身体恶化,他双腿瘫痪,左眼失明,能用的只剩下右手。保尔因为不能再加入战斗的行列而感到绝望,他想到自杀,最后还是战胜懦弱,凭着惊人的毅力开始写作。书稿成功了!保尔找到了新的武器,这个钢铁战士终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这部闪烁着崇高理想光芒、洋溢着生活激情的经典之作,在前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史诗般的英雄传记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小说问世不久,便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并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
《钦差大臣》描写了纨绔子弟赫莱斯达阔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在一筹莫展之际,从彼得堡途径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以俄国某市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中引起恐慌,当地官僚对他殷勤款待,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钦差大臣”,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之时,传来了真正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喜剧以哑场告终。
该剧是整个俄国官僚界的缩影,堪称俄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对俄国和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