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知道分子谭飞又一本犀利娱评集,拿电影说事儿,替八卦开刀,为娱乐把脉。谭飞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绘出一幅幅当下娱乐圈的漫画肖像,由小及大,一针见血,辛辣的嘲讽之下是作为一个资深娱乐人对流行文化的洞见与责任。文分四辑:“傲”,为价值与影响力鼓掌;“娇”,笑看溺爱与矫饰之态;“浮”,断浅薄无依的影视沉疴;“躁”,评当下急躁逐利之风。
本书是推理小说家岛田庄司的问答录。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分别从执笔的准备、构成与文章、陷阱的构想、创作的精神几个方面。立体的阐述了其思维方式与构成框架的方法。
《我不是来演讲的》讲述了:“我不是来演讲的。”首次登台演讲,17岁的马尔克斯如是说。1970年《百年孤独》已大获成功,他演讲时又说:“对我而言,文学创作和登台演讲一样,都是被逼的。”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演讲却成为他作家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不是来演讲的》收录了加西亚·马尔克斯1944到2007年间公开演讲的名篇,时间跨度涵盖他的文学生涯。除了对文学的眷恋与痴迷,讲稿中还充分体现出他对社会弊端、文化发展、核危机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与科塔萨尔、穆蒂斯等人的动人友情。
让我们第一次倾听马尔克斯的心声,听他谈自己、谈《百年孤独》、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试图构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分析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框架。本书得以充分展示作者的这种努力。
作者重新整理、编排多年来媒体访谈录近30篇,并按内容及内在的逻辑顺序将其分为五个板块:第一板块《概念与框架:创造理论好比盖房子》揭示作者构建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元规则、潜规则、血酬定律、官家主义及血酬史观等;第二部分《研究方法:读史好比看下棋》着重介绍与阐释作者长期研究历史的方法;第三部分《观念版图的融合》借对传统儒家价值观及老子的潜心研究,深入阐明自己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第四部分《从历史看现实》,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黑窑事件、黑社会、官职交易的“历史解读”,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第五部分《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则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及研究兴趣,交代作者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历史渊源。五个板块的内容浑然一体,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作者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其魅力。
《海胆》是一本人物特写集,收录了十篇文章,写出了十个人的秘密。
附赠朴树亲笔信。
之所以取名“海胆”,是因为这十个人都和海胆一样:有尖利的刺,也有柔软的心。
除了刷爆朋友圈的《和李安一起午餐》——对李安而言,电影的秘密可以讲,生活的秘密不可说。但他把生活秘密藏在电影里,看懂了,才是真正理解他了——还有:
《Hello,朴树先生》:用两万字告诉你,一个40多岁的男人要“天真做少年”,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刘若英:每个女人心里都卧虎藏龙》:是做循规蹈矩的俞秀莲,还是自由肆意的玉娇龙?如果两个都想,就是太贪心吗?
《侯孝贤:一根老骨头,知道自己的样子》:《刺客聂隐娘》为什么会拍成这个样子?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还有,他为什么从来不拍中老年人?
……
十篇文章,写了十个成功者内心的欲望、恐惧和挣扎。当你理解了他们,会更能应对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难题。
马尔克斯同另一个哥伦比亚作家、新闻记者P·A·门多萨的谈话录。书中详尽叙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平、创作实践及社会活动,他最初的文学训练,所受的文学影响,对自己作品的剖析,以及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解释。书中穿插着门多萨介绍谈话背景的优美散文,被读者誉为“打开马尔克斯世界的钥匙”。《番石榴飘香》可说是最有名、流传最广的马尔克斯访谈录,书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成了读者心目中马尔克斯的标志性言论。
作家将书名命为《番石榴飘香》,亦颇具匠心。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话录中说,精选素材有可能提炼出番石榴的香味。这是一个极富拉丁美洲特殊的比喻:番石榴是拉丁美洲一常绿灌木,其果实程球形或卵形,香味浓郁,可供鲜实或制果汁、果冻、果酱。文学作品亦然,只有经过加工,文学素材才能成为艺术品。
《番石榴飘香》可说是最有名、流传最广的马尔克斯访谈录,书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成了读者心目中马尔克斯的标志性言论。
莫言、余华等几乎所有一线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时,都会提到这本书。强调一下,《番石榴飘香》并不是一本端庄范的书,正如亲爱的老马并不是一个端庄范的作家,本书的有些篇章,老马的自我爆料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从《小武》、《任逍遥》,到《站台》、《海上传奇》,再到新片,贾樟柯的作品如史诗般将中国社会里的中小型人物带到人们面前,他本人也逐步成为一个可能伟大的中国导演。
中国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极佳土壤,但此类电影又不得不受意识形态与商业文化潮流的双重抑制,有人愤怒有人妥协,而贾樟柯说,这不是一个理想完全溃败的时代。且听他谈电影、谈创作、谈家国、谈童年与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