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首部儿童文学作品,
小说清澈而丰饶,空灵而富哲思,充满人性的温暖和深厚的情感。
10余幅精美插图,生动呈现少年桑吉的追梦之旅,三只虫草的奇幻漂流!
《三只虫草》讲述的是桑吉一家人,一村人,在虫草季上山辛苦挖虫草的故事。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是桑吉的成长记,桑吉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逃学回家挖虫草,对生活充满单纯的情感。二是虫草的旅行记。虫草的生长,采挖,收购,送礼,吃掉,或者收藏,串起了民生百态……桑吉用三只虫草换回来白铁皮箱子,三只虫草本来寄托了他很多温暖的希望。小说以此为题,让我们看到现实生活、理想追求和精神信仰三个层面的彼此映照,小说清澈而丰饶,空灵而富哲思,充满人性的温暖和深厚的情感。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
风流浪荡
他想要的
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仓央嘉措在西藏的历史上,是一朵惊艳绽放的莲花,是一段永恒不朽的传奇。仓央嘉措,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他既是宗教界的圣者,也是当时的王者,更是一位心中充满浪漫情怀的诗人。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一部极富文艺色彩的仓央嘉措传记,是现代人对仓央嘉措人生和诗作的新式理解。该书娓娓讲述了仓央嘉措传奇的一生,通过对仓央嘉措的相关史料和其诗作的分析,深入探索仓央嘉措的内心世界,注重其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的情感,重塑一个有血有肉的仓央嘉措形象。该书语言流丽,分析独到,史、诗、事融于一体,力求求真、求实,是一部通俗优美的人物文艺传记。
本书通过对史料和诗作的分析,以现代人的角度为我们推导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人物或者诗人,他是我们内心的再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仓央嘉措,在寻找仓央嘉措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认清了仓央嘉措,而是认清了世界,也认清了自我。
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这曾经让人魂牵梦萦的家园,更在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人缅怀不绝。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夏天,我终于游历了西藏——这片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留下的最后净土。我去了阿里,去了珠穆朗玛峰,走遍了整个藏北高原和后藏地区。在我人生短暂的三十二年中,能够亲历西藏,是我人生一大快事,虽死而无憾。
《伏藏》是百万畅销书作家杨志军继《藏獒》系列之后,第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这是拨开历史迷雾,透视刀光血影,超越爱恨情仇的掘藏故事;这是破译仓央嘉措情歌、藏地精神的慧智故事;这是拯救布达拉宫、拯救灵魂信仰的英雄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边巴被杀,引出古老神秘的暗杀组织,中国藏学研究会藏学家香波王子,从北京逃亡到拉萨,从雍和宫追踪到布达拉宫,用仓央嘉措情歌,在西藏历史和藏地人心的隐秘深处,破译西藏最大悬疑,发掘救世的密钥……
这是一部以《达·芬奇密码》的悬疑方式破译神秘的西藏历史藏文化和藏教精神的巨著。作家身为佛教信徒,对西藏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所以,作品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丰富的西藏小说。
绝对悬疑的故事,绝对丰富的历史,绝对真实的西藏,绝对神圣的信仰。
讲述在雪域高原深处长大的孤儿卡桑,父母在一次朝圣的途中双双遇难;出生在北大荒的孩子简生,父母是北大荒的插队知青,在他出生之后先后被急于返城的父母遗弃,一直到十岁,才被母亲接回大城市。十九岁时简生的母亲因为受贿案件而自杀。简生将卡桑带回城市,由于父母缺席的家庭抚养,两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欠缺。在成年之后的岁月依旧伴随着内心阴影,一直都艰苦地进行自我扶正与探索。最终他们用回报或者付出的方式,获得了各自的终极救赎和解脱。
西藏在许许多多的人那里,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应该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名词。一个形容词可以附会许多主观的东西,但名词却不能。名词就是它自已本身。
当我以双脚与内心丈量着故乡大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而非概念化的西藏。那么,我要记述的也该是一个明白的西藏,而非一个形容词词化了神秘的西藏。《大地的阶梯》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成果。
"这是阿来书写藏地传说与现实的故事。
他们以命运来重写传说,却被现实改写。
他们在相信与怀疑间辗转、挣扎,却不放弃希望。
阿来向你描述他的历程,
在故乡辽远大地,从双脚到内心,从幽暗到明亮。"
本书为“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之一,收录了《孽缘》和《鱼》两部中篇小说。
《孽缘》:就在这天早上,草上的霜针还没有被阳光融化。那只临产的母羊叫声凄厉。舅舅叫我转过脸去。母羊的叫声变了,低沉而叉深长。
群羊在早上料峭的寒风中和我一起轻轻颤抖。待我转过脸时,看见母羊正在替刚刚落地的羊羔舔净身上的血污……
我必须在这里揭示出在一种带着强烈的喜剧性色彩的生存状况下的泛人类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生命本能与生命追求的崇高品格之间相互冲突的悲哀。
《鱼》:那个长久观鱼的婴儿的眼睛也会变得和鱼眼一模一样……叔叔低头察看哭声突然止息的孩子,看到夺科的眼睛像鱼眼一样鼓灾,感到眼前水光荡漾,不禁又一阵心悸,手中像不经意间摸住了蛇一样冰凉的鱼……
阿来是一位藏族作家,只有中专文凭,当过中学老师,做过编辑,现在是一家杂志的主编。
作者在小说里,努力说明这是一个远离信仰和神话的时代。从前,人们可以听懂潭水声,可与风对话,读懂大自然的心音,现在,我们不但听不见别人的心音,连自己的也越来越难听到,因为有这无处不安在的噪音……
阿来作品充满诗性与诗化,拥有浪漫主义情怀,叙事独特,凸显了作者思想的张力和多元化的艺术视角,重抒情、富哲理,意蕴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在遥远的西藏,一处美的令人屏息的地方,遇到执爱却在短短的时间之中也失去了所深爱的人。
摩卡,一位对生命充满者热忱与探索乐趣的女子,为了一趟临时起意的“西藏之旅”只身前往那未知的国度,一路上遇见不少人事物,也在这趟旅程中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短短的七天之中,两人由陌生的相识相知,并一起体验旅途中的点点滴滴,但是当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的同时,上天已经悄悄的将悲剧铺陈好了,一场车祸让摩卡经历接下来的生离死别,自己也必须忍受及面对多次身体上的折磨,对摩卡来说,很多事情都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清澈了,心中的某个部份似乎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是一本让人感到无限伤感的书,顺者摩卡的记忆及流畅的文字带您一起走进她的故事当中。
《我在天堂等你》讲述离休将军欧战军得知三女儿有外遇闹离婚,小儿子经营的超市被查封的消息后,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不欢而散,欧战军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欧家陷入混乱。沉默寡言的母亲白雪梅终于开口,讲述了五十年前那群进藏女兵的真实故事,解开了萦绕在六个子女心中的身世之谜。《我在天堂等你》带你聆听一段由此揭开的永恒的英雄传说。
《拉萨河女神》收入著名作家马原在西藏生活时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虚构》《拉萨河女神》《喜马拉雅古歌》《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等八篇。这些小说中的雪域高原环抱着寻常与不寻常的一切:麻风病人在桃花源中安闲生活,老猎人在沉默的山林间倾吐心声,闹市中的乞者随身携带奇闻秘宝,陷于日常琐 事的年轻人不知不觉走入宿命……作家在拉萨河边行走,在不同故事间徘徊,巧妙地埋下隐喻,投射着对人性不断探索的敏锐目光。
蛰伏多年,杨志军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不再只是那个满足于温情脉脉讲述藏獒与人类之间情感的作家。新作《无人区》中,展露的是宏大的自然命题,通过狂热淘金中人伦的丧失来誊写生命的变奏曲,进而通过对神秘圣地的描绘,对千古传奇的叙述,展现广袤红尘与众生百态。成熟作家甫一出手人性万丈的高草如风摇摆,在洞察人情、世事中一切灰飞烟灭,难怪有评论说,这将比《藏獒》系列创造的奇迹更加盛大。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发生在地球之上、中国西部的一种万众一心走向灾变的悲惨举动。数万淘金汉分别来自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宁夏五省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此覆灭,尸骨无存,只留下眼望雪峰摇摇欲坠时的惊叫,只留下雪石冰岩掩埋人的一刹那,生命的最后一声哀鸣。这惊叫和哀鸣变作浆汁,渗入冰岩,浸入时间,在不朽的大峡中日复一日地显现着,石破天惊。以后的岁月里,来寻找丈夫和亲友的男女们在傍晚的寂静中站在峡内聆听了片刻,就发现原来神经的承受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这是安意如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书中描写了一个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
本书也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未在书中真实出现,但却像一个符号,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亦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内涵。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执障与觉悟,一体同源,它终将被人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