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火枪手》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大仲马1844年出版的小说Les Trois Mousquetaires,又译作《三剑客》或《三剑侠》。
《三剑客》于1843年3月至1844年7月在巴黎《世纪报》上连载,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梅拉在《亚历山大‧仲马和〈三剑客〉》一书中指出:「三位才华大相径庭的作家共同写出这部小说:库尔蒂茨制订了梗概和情节;马凯拟了初稿;仲马赋予它生动的叙述、对话、风格与生命。」。1907年中国的伍光建翻译为《侠隐记》,多有删节,后来李青崖从法文译出全书,取名《三个火枪手》。
故事内容是平民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枪手成为好朋友。他们为了保护王后奥地利的安妮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在任何具有思想性的作品中,无论是戏剧、诗歌还是小说,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作者所感觉到的东西、作者所观察到的东西、作者所推测到的东西。特别是在小说中,要使之成为一部好小说,就必须具有许多感觉到的东西、许多观察到的东西,而且所推测到的东西必须合乎逻辑,简单明了,并且与所观察到的和所感觉到的东西相关联。在《冰岛的凶汉》中,只有一件事感觉到了,那就是年轻男子的爱;只有一件事被观察到了,那就是年轻姑娘的爱。
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得伐石收留。这时,女儿路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代尔纳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路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3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代尔纳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代尔纳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代尔纳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路茜的律师助手卡尔登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入监狱,顶替了昏迷中的代尔纳,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代尔纳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得伐石太太在代尔纳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与普洛斯的争斗中,因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尔登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的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应该说,她首先是个诗人,写过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内。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Jane Eyre)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D,1816-1855),和她们的小妹妹——《爱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的作者安·勃朗特(Anne BronteD,1820-1849)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
《在人间》是三部曲的第二部,描写了阿廖沙(即高尔基)11岁至16岁时的生活经历,即1879—1885年的生活断面。1879年,阿廖沙才11岁,他的母亲去世了,残忍的外祖父便把幼小的阿廖沙赶出家门,对他说:“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谋生去吧……”这以后阿廖沙当过鞋店的学徒,绘图师家的学徒,轮船的洗碗童工,圣像作坊的学徒和建筑工地上的监工等。名义上是学徒,干的都是繁重的杂役活。阿廖沙是个爱劳动的孩子,艰苦的体力劳动他并不害怕,使他感到难受的是主人们对他的凌辱、打骂,对他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虐待和折磨。在这样的环境中,阿廖沙从不放弃自己,他却养成了敢于面对一切,正视一切,刚正不阿的美好品格。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且还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的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连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评论家认为《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失去的世界》写于1912年。情节扣人心弦,故事冒险离奇。柯南道尔在书中描述了远古动物生存的一片陆地。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400年,人们已在地下发掘出巨兽的骨头。起初,没人能鉴别这些骨头属于哪种动物。
今天,我们对这些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它们大约生活在两亿四千五百万年至六千四百万年以前,是地球上出现并生活过的最大的动物。
在本故事中你将会遇到稀奇古怪的动物名称。下列名字将有助你的阅读:剑龙、翼手龙、禽龙、异龙、巨龙、霸王龙。
苔丝的悲剧,还有其社会道德根源,主要就是男性中心社会中那种强固的妇女贞操观念。哈代在规定苔丝的思想行为时,始终与这一观念针锋相对,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维护这一观念的社会和基督教教会。按照世俗的成见陋习,苔丝失身后,或顺水推舟甘当亚雷·德伯的姘妇,或想方设法进而使他们的关系合法化,方为良策,而苔丝却坚持宁可作令人侧目的不正派女人而不作无爱情的结合。她第一次逃离亚雷·德伯,从纯瑞脊回到家乡的路上,看到路边用血红色书写的宗教诫律不要犯(奸淫),就脱口而出:呸,我不信上帝说过这种话。由此刻到她私自给非婚生婴儿洗礼,苔丝在思想上对世俗成见陋习和教会已经开始怀疑,尽管此时她还相信有上帝和地狱存在,并未彻底摆脱宗教迷信观念。随后,陷淖沾泥的苔丝离群索居,在默默承受身心的创痛之中,思想上那种离经叛道的变化也日益深刻。这正是她与这种成见陋习及其对自己的影响长期较量的战果。到苔丝第二次离家,与安玑·克莱相爱并决心与之结合,直至她历尽波折,最后亲手杀死亚雷·德伯,与安玑·克莱潜逃,这全部过程清楚地说明,苔丝对世俗成见陋习的态度是从怀疑到否定,直到反抗,最后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哈代不仅以苔丝的思想言行与世俗成见陋习进行抗争,而且有时亲自出马,径直掷出投枪。失身后的苔丝,在世俗眼中,简直已经失去了为人处世的资格,而在哈代笔下,她的外表,漂亮标致,惹人注目;她的灵魂,是一个有了近一两年来那样纷乱的经验而完全没有腐化堕落的妇人那样的。如果不是由于世俗的成见,那番教育还得算是一种高等教育呢。如果把书中诸如此类的议论放回到一百年前维多利亚王朝时代去体味,我们更不能不叹服哈代思想的前卫。正因他在塑造苦丝形象过程中,时时融进了这类思想见解,才赋予这一形象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哈代在他随后所写的《无名的裘德》里,此类思想见解则更有进一步发挥。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主人公让·瓦尔让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均遭失败,十九年后才获释。后来,他受福来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改名马德兰,开设工厂,成了富翁,还当上市长。他将女工芳汀寄养在德纳迪埃德小酒店里的私生女柯赛特领回,抚养成人。柯赛特长大后,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里于斯,两人一见钟情。这时爆发了一场共和党人的起义,让·瓦尔让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里于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但自己却一度受到误解,抑郁成疾,最后在柯赛特和马里于斯的怀里与世长辞。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卓越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所做的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
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我的大学》里阿廖沙十六岁到喀山直至二十岁这五年的生活经历。当时,年轻的阿廖沙满怀希望来到了喀山,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大学的门并没有向他敞开。为了生活,他只好到伏尔加河码头上去打工,做搬运工人,混在搬运工、流浪汉、混混儿中间。码头上的职业小偷巴什卡就曾劝他去玩女人,去干坏事。但阿廖沙并没有跟他走,没有掉进那个大染缸里去。在书籍和朋友的帮助、启发下,阿廖沙才开始革命理论的学习。
《欧叶妮·葛朗台》的故事情节简单:天真美丽的葛朗台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破产的表哥,为了他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至此,父女关系破裂,胆小贤淑的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巴尔扎克为整个故事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更是个性化了的典型。这种套路的故事,不但没有使巴尔扎克的作品落入俗套,反而更展现出了大师的风格与魅力,尽显整部作品的光彩。
《母亲》以杰出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示了一九○五年前俄国社会的真实历史画卷。开篇作家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勾画了沙皇统治下的工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在作品中反复突出的真理、理性即是马克思主义。作品通过弗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巴维尔接受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通过过去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尼洛芙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
《漂亮朋友》是莫泊桑一生仅有的6部长篇小说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一个寡廉鲜耻的恶棍杜洛华短时期内飞黄腾达的经历的描写,揭露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新闻界的黑幕,深刻揭示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复杂现象和殖民主义战争政策,堪称19世纪末叶法国社会的一幅历史画卷。
小说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典型的野心家和冒险家形象,开创了法国文学中漂亮朋友系列的先河。恩格斯曾为这部小说表示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记叙了作家高尔基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也就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阿廖沙4岁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家境已经败落。严酷的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性情乖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贪婪、古怪、暴躁。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也是极其自私、粗野、市侩,为了争夺家产,甚至打得头破血流……阿廖沙就是在这种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他并没有被这些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心灵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