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衰了可以振兴;如果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
小孩子好教,作祟的是家长。他们宁愿每个小时花一百元钱送孩子学钢琴,也没有时间和兴趣陪孩子一起学习圣贤的教诲。更有甚者还怕孩子学多了,将来无法在社会上自立,担心人善被人欺,真是糊涂的爹娘,可怜的儿郎。有什么办法呢?
巴恩斯最有野心、最受关注的作品!
十篇故事,半篇随笔
写尽人类历史的可笑与失落
上次世界末日,一只木蠹混进挪亚的方舟中。它目睹挪亚的所作所为和书中记载大相径庭。方舟在人类历史上反复重现,它或是遭劫游船,或是泰坦尼克,或是核恐慌中的海上孤舟……这个偷渡客也并未离去,它冷眼看着历史如何被歪曲,歪曲的又如何成为“真实”历史;它附身于巴恩斯的妙笔,教他以篇篇奇文拼贴出一部看似荒诞,但振聋发聩的世界史。
※崔永元、程益中、袁伟时、傅国涌、野夫联合推荐
※新增15万字+100幅图片=畅销八年重编版!
※民国以来最好看最生动的北洋军政史!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他们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匆匆流逝。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 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我昨天还在看一本北洋的书《1912—1928:文武北洋》,我们的正史写北洋的时候都是“军阀混战”,就这一句。但是,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北洋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崔永元
★《文武北洋》把段祺瑞的血肉写了出来,第一版我买了不下100本送人。——《领导者》杂志社长 周志兴
★我买了30本送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 程益中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血腥轰炸,惨烈惊世。政要、平民,空中搏杀、外交风云……四个家庭演绎血与火中的人生命运、民族命运。
周恩来运筹帷幄,蒋介石以拖待变,汪精卫无耻叛国……本书披露个中情景。
中国脊梁,抗战史诗。把日本法西斯永远钉在历史耳辱柱上!
文学——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文革”十年,文艺界一片萧杀。但是在地表的高压和萧杀下,却生发和涌动着激情澎湃的思想岩浆。包括红卫兵文艺、新诗歌运动、知情歌曲、知青文学、手抄本、民间口头文学等,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农村的谷场上,甚至是干校和监狱里,到处都有地下文学的声音。《1966~1976的地下文学》对“文革”十年的地下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动乱年月的民间文学思潮。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解密京西宾馆原定20天的会议何以延长到36天,华国锋定框框,原定的三个议题何以被突破,“只进不出”,人事调整,陈云进常委,“宜粗不宜细”,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华国锋作检讨,真理与“凡是”的正面交锋,胡耀邦四次发言,极言“党内有党,法外有法”,小平的手稿被“发现”,揭示转折时期的最大谜底,二胡“胡耀邦、胡乔木”之争,农业文件的藏头藏尾。
晚唐风云,残云动荡,罕见盛事,预览危亡。大业未成支离破碎,再现晚唐极盛至极衰的转折点。日薄西山的唐朝末世,跌宕起伏的风雨悲情。权臣相斗的险恶嘴脸,哀鸿遍野的乱世悲怆。莫测难解的痴情枭雄,演绎苍凉雄方的时代悲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什么只经过了短短二十年的和平,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二战之后,世界并不太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性动荡此起彼伏,不时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纷乱的世界格局,我们该如何应对?
著名军事学者倪乐雄独辣点评、翔实论述,为你拨开世界的战争迷雾,让你看懂整个世界的风起云涌。
回首战争,珍爱和平!那些以武止戈的杰出将帅,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那些反侵略的无名士兵,他们的事业值得我们尊重;而那些战争背后的真相,更值得我们辨析。
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难以统计的人力物力消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回顾两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总共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由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外实行侵略扩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广阔的海域。法西斯的侵略和暴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抗,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几十个国家结成了强大的同盟,终于在1945年彻底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作者伊恩·韦斯特威尔和唐纳德·萨默维尔凭借个人深厚的军事素养、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当事人的访谈记录等,集多年之功,推出了这部全真插图战争史巨著。它是对人类历史上两次最致命冲突的权威记录,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详细解读前因后果,客观点评政治经济,还原历史真相,破解重重谜团,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战争全史。本书中既有对不同军事策略之成败的分析,也会论及战争的关键转折点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力等。内容既适合普通读者对“一战”“二战”进行大致了解,也可供军事迷和专业人士学习参考。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一边行走在朴素的土地上,一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同时把看来读来的一些体会,试着与大家分享。
1946年6月,辽阔的中国大地再次燃起战火,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张宗逊、王震、许光达、杨得志等一批名帅名将的指挥下,战斗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内蒙古七省区在内的350万平方公里地带上。
这支部队纵横驰骋,势如破竹。先把胡宗南赶到秦岭之中惶惶度日,继而挥戈向西,全部消灭马步芳和马鸿逵,然后又高唱战歌大步挺进新疆……
他们翻越积雪一两米深的天山山脉,跨过飞沙走石的火焰山,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在新疆那些不曾留有人类脚印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脚印留下了。
有军事家评论,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个奇迹,第一野战军的这次行军又是一个奇迹!
第一野战军(简称:一野,又名:西北野战军),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是军委麾下的一支劲旅。它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司令兼政委:彭德怀。
1945年9月至1947年2月1年多时间里,陕甘宁边区人民解放军连同民兵、游击队作战250多次,共歼敌1万余人,争取敌军0.5万余人起义,保卫并巩固了陕甘宁边区。
1947年2月当胡宗南集团大举进攻延安时,彭德怀临危请命,出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面对十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彭德怀镇定自若,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依靠陕甘宁边区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正确运用毛泽东主席制定的“蘑菇”战术,经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挫伤了胡宗南集团的进攻锐气,使蒋介石“三个月内解决陕北问题”的企图化为泡影。
1948年,西北野战军面对五倍于已的敌人,果断地转入外线作战,先后发起宜川、黄龙山麓、西府、澄合、荔北和冬季等战役,将战争从陕北转向了渭河以北的关中地区,继续钳制并削弱胡宗南集团,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从1949年9月起,第一野战军指战员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以势如破竹之势力解放西北全境。第一野战军分兵发起宁夏战役、河西战役,扫清陕南、陇南残敌,解放了陕、甘、宁、青四省全境。随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彭德怀率领,进军新疆;一路由贺龙率领进军川北。第一野战军还配合西南军区进军西藏,将五星红旗插遍祖国的天山南北。
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51万余人,在战斗中,第一野战军官兵牺牲1.8万多人,其中团以上干部50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洪兵,男,汉族,195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69年参加工作,我国资深战略研究专家,先后担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历代战略研究室主任和军事战略研究室主任,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MBA、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全球领导力项目、长江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校特邀战略教授。主持过国家和军队多项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具有深厚的战略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战略研究经验,在国内外战略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个人著作有:《走出战争迷宫》、《国家利益论》、《剖析“美国利益”》、《中国战略原理解析》、《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全胜之道--洪兵谈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的应用》 、《孙子兵法与统帅之道》VCD教材。合作出版的专著有:《毛泽东军事战略论》、《邓小平战略思想论》、《世界战争通鉴》、《克林顿》、《拉宾之死》、《第一野战军:一野档案》、《美国要打太空战》等,共计近20部。在国家和军队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各种优秀研究成果奖20多项。
丁玲与陈企霞两人,不要说密切的关系来往,即便“较”密切,也从来不曾有过。硬把他们拉在一起搞成一个“集团”,这实在是个政治笑话。然而,这样的玩笑真的开在了丁玲身上,而后,就连原先最赞赏丁玲的毛泽东也开始对她表现出不屑了。
本书使用了一些独家材料和首次披露的材料,因而更具权威性和准确性。1955年和1957年,这两次磨难,她本人,对许多内幕、许多档案文件,依然一无所知,蒙在骨里。丁玲为了洗清泼在自己身上的脏水,做了将近三十年的努力,这不仅在极“左”思潮统治下,而且在拨乱反正之后,也是困难重重。本书的叙述把我们拉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更远……
本书共收录了《沉红》、《家仇》和《英雄出世》共三篇中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