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我濃愁如酒,不知要怎樣纔好,就索性不負責任,長日只去街上遊蕩,如為中學生時。隨後忽然又彷彿想明白了,且連這一晌的自暴自棄亦覺得是好的
本书是迄今为止张爱玲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结集。
作者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部小说,用“传奇未完”来做书名,即使什么也不说,却说了很多。张爱玲的作品有这样凄清的华丽,这样老辣的天真,那意象的深邃和微妙真的让人感到绝望。要从她脸上那抹疲倦、玩世的微笑中完全读懂张的心境,那是要讲缘分的。在千万人的张迷里,蔡登山先生可谓有缘人。作为中国台湾研究张爱玲生平和著作的第一人,蔡登山先生从张亲友的旁述、学者的评论及张的作品文本中,真正领略了张的深度,还原出她的身影。爱恨情愁,就像张在《流言》一书的自画像一般,在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中,介绍了张,也“出卖”了张。
张的书,流传了几十年,直到今天,读者们对她的恋慕仍一如既往。但是她总是躲着世人,行踪神秘。她的一生到处都是传奇。
胡兰成、桑弧与赖雅,谁是张爱玲一生挚爱? 闫红以史料结合张爱玲小说、信件,将张爱玲与母亲、父亲、姑姑、弟弟的纠结亲情,与炎樱、苏青、傅雷、柯灵、夏志清、宋淇、邝文美、庄信正等人的复杂友情,与亦舒、三毛、水晶等粉丝的往来渊源,特别是与桑弧、胡兰成、赖雅、佛朗士几段情缘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
闫红眼毒心静,笔下有理也有情,腾挪自如地刻画民国女子的缠绵情事之余,也大刀阔斧地书写了时代边缘的落叶长风。与其说她用文字去写张爱玲,不如说她用文字去演张爱玲。这种理到、情到、灵到的演,像3D打印,不但精细还原出张爱玲生平里那些广为人知的部分,也精确推演出那些残损的部分——特别是与桑弧的恋情(桑弧,1916年出生于上海, 1946年桑弧与张爱玲合作创作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解放后桑弧导演并编剧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子夜》、《祝福》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曾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2004年9月1日桑弧逝于上海,究其一生,桑弧对与张爱玲的恋情始终守口如瓶)。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生在香港,三毛的倾城之恋在东柏林——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
张爱玲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怪人、异人而存在的。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遥想几十年、几百年后,她会像她欣赏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也说不定,而我们知道,那时候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作家肯定都将被忽略不计了。
世纪文存·摩登文本。
《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书中的主要角色,体验了乱世的甜酸苦辣,最后为拥护新政权、贡献新国家在东北大团圆。虽然有情人都未成眷属,令人惋惜,却各有所配,从此走向新生。全书共十八章,男女主角和相关人物也离离合合了十八个春天,正暗合传统京剧《汾河湾》的旧典。
《十八春》表现的固然是儿女私情,却也明显纠缠着政权更替国家重建的大历史叙述。因此,或可说《十八春》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时代灵感照耀的作品,是宗法苍凉、主张参差的对照、一直致力于杂陈破烂历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处理虚构叙述与历史进代关系的一种新尝试。以至有论者认为《十八春》联结着两个时代,联结着两个张爱玲;一个以往的张爱玲和一个可能有的新有张爱玲。
国民党特工疯狂捕杀共产党人;敌后刺杀汉奸;与日伪间谍大比拼……
民国时期特务横行,各逞凶顽,可谓杀手生涯,黑色人生,风雨江湖,人性沦丧。特工魔王——戴笠以残酷无情著称,号称“蒋介石的配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杀人魔王”,恶名昭著;笑面阎罗——毛人凤被称为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笑面虎”、“毛军师”、“毛大秘书”,其做官的秘诀是:“忍”、“等”、“狠”三个字;百变艳谍——川岛芳子(又名金璧辉),被称为东方魔女的“男装女谍”;温柔杀手——李安根据张爱玲小说改变的《色.戒》扬名国际,故事的原型就是年轻貌美的郑萍如。……
本书通过“行动高手”沈醉的洗心革面,“杀人魔王”毛森的晚年向善等传奇经历,揭示出——只要服从真理,人人都可以接近真理,走上光明的道路。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已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的时候。”说那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同学少年都不贱》讲的是两位女孩恩娟、赵珏之间的情谊沧桑。故事开端于两人在上海重逢叙当年。恩娟嫁了位犹太人汴·李外,后来移民美国华盛顿,汴·李外成为第一位入阁移民,赵珏则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后重逢,两人相对当年平等的身世,便见出高低。或者这正是取名《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深意。言语间充满张爱玲式一贯的讥诮,人物刻画鲜明、情节铺叙细腻,在轻快的故事节奏里,透着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沧桑凄凉感。
小说中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逼真刻画,在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中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无疑带有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美国左派女记者史沫特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情节,显示张爱玲力图开拓题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反映风云变幻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塑造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从而也就使小说具有了时代风尚史和心态史的意义。
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
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
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
她,就是张爱玲。
本书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森茉莉,日本传奇女作家,明治文豪森鸥外的爱女,三岛由纪夫盛赞的“语言大师”。有人将她与川端康成、太宰治相提并论,也有人说她是“日本张爱玲”,因她文字细腻锐利,写尽了明治的繁华浪漫;还有人说她是写作着的洛丽塔,心里装着一个永远的少女。森茉莉的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年轻时两次婚变,晚年清苦,从名门千金沦为廉价公寓的房客。
《奢侈贫穷》这个书名,其实是晚年潦倒的森茉莉的精神胜利宣言:“我虽然穷,但精神上是贵族。”有心有灵,陋室生活也能不乏情调、不失品位。即使落魄,也不妨碍她宠爱自己:“能让我愿意亲自起身动手的,只有烹煮自己喜欢吃的料理,把穿戴在身上的衣物清洗干净、装扮成自以为漂亮的时尚,在窝身的房室里布置上精挑细选来的东西,还有为了快乐的联翩浮想而出门逛一逛、瞧一瞧……花费超过一千元就是奢侈,也就失去幻想和创作的快乐了。”
奢侈,未必是金钱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精神富足的人,任何年纪都会保留着童心童趣。尤其是女人,任何年纪都无妨保有一点少女心!
《奢侈贫穷》是日本“万年少女”、“穿凉鞋的恶魔主义者”、“耽美小说鼻祖”森茉莉趣谈私人生活的短文集。收录《黑猫朱丽叶的自白》《独一无二的魔利》《文坛绅士们与魔利》等十二篇顽皮文字,可以说是一个六十岁老少女的自言自语集。
在《奢侈贫穷》中,森茉莉为自己取名“魔利”,她与社会格格不入,却也依然活得很好。她几近赤贫,却打心眼里讨厌穷酸气;躺在微暗的陋室,想象沙漠月光、罗马广场;哪怕收入微薄,也要挪出一星半点钱来买生鱼片、西餐罐头、进口巧克力;无法适应社交场合,屡屡犯下孩子一样的错误……是森茉莉所有作品中“最森茉莉”的一部。
公视文学大戏《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剧本书
继《人间四月天》之后,编剧王蕙玲最新力作王蕙玲以创作者的以她一贯深情的笔,走访张爱玲的情爱与创作旅途,除了飞往美国开始搜集张爱玲的资料,包括到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查阅张爱玲美国作家情人瑞荷的日记手稿,从模糊的亲笔笔墨中“比对”出张爱玲旅美的可能样貌,还采访张爱玲生前多位亲友。
对于这本《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剧本书,王蕙玲认为:“传记贵在真实,是人生的行脚,生命的余音,‘文有所本’是传记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创作不能大于事实,资料不能凌驾人。然而任何表达都涉及思惟,戏剧本身又是另一种独特的思惟模式。它以写实演真的方式,要求把所有的过去,以第一时间发生的状态,模拟一遍,它要求实时临场的经验,它不容许……亦……或……它只能‘是’。”导演丁亚民说:“不同于坊间许多张爱玲传记,王蕙玲不企图从张爱玲的生平去解析张爱玲的作品,也不企图来诠释或界定张爱玲。她只是,以同是创作者的经验,去理解及感动另一个创作者的生命。从凡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的企图。”
一九九五年在美国过世的张爱玲,多年来以她灵犀的心眼“张看”这个世界,却不能躲开无数读者渴望要“看张”。王蕙玲说:“我与导演与演员共同努力的是钻进张爱玲的生命,以她的眼睛看人世,以她的滋味为滋味,以她的哭为哭,笑为笑。”最后王蕙玲还说:“我的老板徐立功,经常在我北美夜深人静的时候打电话给我,用他一惯嘎哑的嗓音不疾不徐的揶揄一句:张爱玲睡了吗?我在敲破了脑袋脚底板还不作响的时候(注:张赞美胡兰成聪明说他敲敲脑袋脚底板都会响),也常想打通电话去问一句:张爱玲睡了吗?”
我是才华智慧崇拜者,尤其是倾倒于曹雪芹所说的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其聪明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的才男才女。……若论真才女,张爱玲其庶几乎?未见第二琪与比肩者也——这就是我想写写她的夙因。
她给自著小说所绘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种英俊之气,是我所仅见的画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见她绝非一个作家之名义所能框住的,她若从事任何一门艺术创作,都会是第一流的大家,对此我是深信而赞口不已的。
——周汝昌
一部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乱世佳人》!
在严歌苓的诸多著作中,《寄居者》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书中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在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没有人能逃脱寄居的命运。大上海,小世界——爱情与信仰,忠诚与背叛,对自我的追寻与迷失,都在其中。这部小说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而成功的尝试。这就是一部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乱世佳人》。
严歌苓创作《寄居者》的灵感源于柏林墙 ,“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依我看,刻意去找戏剧性和刻意避开戏剧性一样,都没有必要。1993年,我和我先生去柏林旅游时,参观了从东柏林穿越柏林墙,逃亡西柏林的故事。许许多多人的故事都写在柏林墙的一个展览馆。有一个故事简直就像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位小伙子跟一个姑娘在东柏林订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他的未婚妻,在几年后还无法忘怀她。一次,他在欧洲见到一位姑娘,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偷了她的护照,让他的未婚妻假冒那个欧洲女孩,用欧洲女孩的护照过了关口。”在小说里,严歌苓把主人公变成了一个中国女孩。
《寄居者》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上海,会让人忍不住将严歌苓与善于描写上海的张爱玲进行比较,然而“我怎么可能和张爱玲像呢?她的上海也不是我的上海。我的上海比较脏、臭,比较像地狱,特别是在我写的那个时期。”
为了创作《寄居者》,严歌苓读了十多本有关那个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作品,还专门从老一代人那里了解细节,比如什么牌子的香水,什么裁缝店,什么舞厅,什么牌子的风衣大衣等等。严歌苓说:“做史料研究是小说家的日常工作。我总是在为下一部作品或者可能写的作品查资料,做采访。一部这样的小说需要的准备时间往往是几年。”
《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玫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玫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玫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玫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